ITO表面粗化提高GaN基LED芯片出光效率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3期   作者:界晓菲
[导读] 随着高亮度GaN基LED在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
        摘要:随着高亮度GaN基LED在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LED芯片的发光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LED芯片有源层产生的光从半导体材料向外出射时,受全反射效应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光能够辐射到自由空间。大部分光经过多次全反射后被半导体材料、有源层和金属电极吸收并转化成热量,严重影响芯片的出光效率。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芯片表面制造微结构,增加半导体材料与封装材料之间的界面发出光的角度的随机性,降低光全反射的概率,从而提高光输出的效率。
        关键词:LED;ITO;表面粗化;出光效率
        利用成熟的低成本技术,在现有的生产线上实现ITO粗化,提高gan基LED蓝筹的发光效率,是业界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普通光刻技术和湿法腐蚀技术,实现ITO表面粗化,有效地提高了LED芯片的输出光功率。输入电流为20 mA时,ITO层制备密集分布的三角周期圆孔阵列后,芯片输出光功率提升11.4%,但正向电压升高0.178 V;微结构优化设计后,芯片输出光功率提升8.2%,正向电压仅升高0.044 V。小电流注入时,密集分布的三角周期圆孔阵列有利于获得较高的输出光功率。大电流注入时,这种结构将导致电流拥挤,芯片的电光转化效率衰减严重。
        1 概述
        对于传统正装GaN基LED芯片而言,p-GaN的粗化通常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ICP)刻蚀。由于p-GaN层一般仅300μm左右,ICP刻蚀容易产生等离子损伤。目前唯一可以在室温下对p-GaN进行湿法蚀刻的技术是光辅助电化学(PEC)腐蚀,但是PEC要求制备电极,对大批量生产不利。由于p-GaN的掺杂浓度较低,电阻值较大,通常在p-GaN表面沉积一层氧化铟锡(ITO)薄膜作为电流扩展层。因此,目前对传统正装GaN基LED芯片表面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O粗化上。当光波长与微结构的尺寸在同一数量级时。微结构对出光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ITO的折射率约为2,蓝光LED的主波长典型值为460 nm,则ITO中主波长的光学长度约为230 rim。为在ITO上实现230 nm级别的粗化.在ITO上旋涂聚苯乙烯纳米球悬浮液。采用旋涂Ni纳米粒子分散液技术.采用氩离子激光全息光刻技术,采用纳米压印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产业界都尚未成熟。另外,由于良好的可控性和大面积的均匀性.大部分研究都使用ICP干法刻蚀技术将掩模图案转移到ITO实现粗化。如何使用GaN基LED蓝光芯片现有生产线上成熟且低成本的技术实现ITO粗化以提高芯片出光效率是产业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图形化结构设计与器件制作
        实验选取3片相同条件下生长的外延片,在GaN基蓝宝石衬底LED芯片生产线上分别制作3组样品。制备流程的区别仅在于ITO表面粗化时分别使用如图1所示的3块光刻掩模版,其他工艺完全相同。图1(a)是典型的用于蓝光LED芯片(10 mil X 23 mil)ITO层蚀刻的光刻掩模版,表面没有微结构。图1(b)是在ITO层制作密集分布的三角周期圆孔阵列的光刻掩模版,圆孔直径3μm,圆心间距6μm。由于圆孔在整个ITO表面密集分布,导致ITO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会影响电流扩散,恶化芯片的电学性能。因此,根据实际芯片结构。综合考虑ITO对电流的扩散作用和材料对光子的吸收,优化设计如图1(e)所示的表面微结构。表面图案主要由大、小两种圆孔组成:小圆孔直径4μm,圆心间距10μm,呈三角周期排列;大圆孔直径20μm,分散在小圆孔阵列之中。
       
图1用ITO表面粗化的3块此刻掩模板(a)普通平面结构;(b)密集分布的三角周期圆孔阵列结构;(C)优化设计的表面微结构
        与图1(b)中的圆孔相比,图l(c)中圆孔直径较大,主要是考虑提高ITO层的透光率;而圆心间距较大,主要是考虑提高ITO的有效面积,增强电流扩散效应;在P电极附近区域,只去除焊盘下方的ITO以增强金属电极与p-GaN的黏附性,而保留其他部分以增强电流的扩散效应。选取的外延片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蓝宝石衬底、厚度为30 nm的GaN缓冲层、2.3μm的非故意掺杂GaN层、2.4μm的si掺杂n型GaN层、18个周期2.5 nm/12.5 nm的多量子阱有源层、30 nm的P型A1GaN电子阻挡层和300 nm的Mg掺杂P型GaN层。芯片制备过程如下:首先采用ICP刻蚀出N型台面结构,通过PECVD沉积厚度为210 nm的SiO.作为电流阻挡层;接着电子束蒸镀厚度为230 nm的ITO作为透明导电层,分别应用如图1所示的3块光刻掩模板,通过普通光刻技术和ITO蚀刻液湿法腐蚀出相应结构,并在氮气环境、520℃条件下退火25 min;然后电子束蒸镀Cr/Pt/Au金属薄膜并结合剥离技术制备P电极和N电极;随后沉积70 nm的SiO:作为钝化层:对蓝宝石衬底研磨抛光后,经切割、裂片工艺制备成单颗芯片。采用3块光刻掩模版制备的3组样品分别命名为样品A、样品B和样品C。样品A是ITO无粗化的普通芯片。样品B是在ITO层制作密集分布的三角周期圆孔阵列的芯片,圆孔直径约3.8μm。样品C是在ITO层制作优化设计的微结构阵列的芯片,其中大圆孔直径约21μm,小圆孔直径约5μm。与图1(b)和(C)所示的光刻掩模版相比。实际制备得到的圆孔尺寸略有增加,这是因为湿法腐蚀时间过长导致的。
        3 器件测试结果
        采用配有半积分球的全自动晶圆点测机(型号LEDA一8F P7202)对上述3组样品的光学参数和电学参数进行测试。在输入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相比ITO无粗化的样品A,具有ITO表面微结构的样品B与样品C的输出光功率都有所提升。这说明ITO表面微结构能有效地提高LED芯片的输出光功率,其原因是表面微结构可减少ITO与空气分界面、p-GaN材料与ITO分界面光线发生全反射的几率。值得注意的是,输入电流较小时。样品B的输出光功率较大;输入电流较大时,样品C的输出光功率较大。另一方面,在输入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相比样品A,样品B与样品C的正向电压都有所升高.而且样品B正向电压升高的幅度较大。这说明在ITO层制备微结构,减小ITO的有效面积,将增大芯片的串联电阻,恶化芯片的电学性能。优化设计后的样品C具有更优的电流扩散能力,ITO粗化引起的电压上升的幅度也较小。输入电流为20 mA时.3组样品的正向电压Ⅵ、输出光功率P。和主波长A。相比样品A.样品B的输出光功率提升11.4%。正向电压升高0.178 V;样品C的输出光功率提升8.2%,正向电压仅升高0.044 V。相比样品B,样品C的输出光功率有所下降,但也较好地抑制了正向电压的升高。样品B的出光效率随输入电流的增加而下降较快,即芯片发光效率的衰减严重;当输入电流大于65 mA时,样品B的出光效率已经小于样品A,这说明由于电流拥挤效应,较大一部分的能量已经转化为热量。而样品c的出光效率随输入电流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为缓慢.更适合在大电流下工作。
        总之,经过优化设计的表面微结构具有更优的电流扩散能力、较高的电注入效率和较低的正向电压,所以具有更高的出光效率:而且出光效率随输入电流的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较为缓慢,更适合在大电流下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英,关于ITO表面粗化提高GaN基LED芯片出光效率.2018.
        [2]刘东平,ITO表面粗化提高GaN基LED芯片出光效率的分析.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