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化支撑的基础产业,电力行业也将迎来信息化时代,电力行业管理信息化、电力调度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信息化背景下电力行业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好电力调度工作,成为电力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此文对电力调度信息化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对电力调度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电力调度信息化发展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就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电力调度;机遇;挑战?
引言
电力调度的范围很广,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电力调度的信息化概念较为宽泛,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电力调度,从而保证电网的优质、稳定、安全运行。
1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的内容
电力调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创造良好的开放性。能够将调度系统内部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充分共享,并提高这些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使之能被调度系统在开展调度业务时有效调用,从而提高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建设合理的网络设施。在任何信息系统中,网络设施都是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的基础,电力调度系统也不例外。电力调度系统要建设合理的网络设施,在确保调度信息数据在信息处理和交换方面更加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化和优化,以方便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调度工作的时效性;3)建立完善的关系模式。建立完善的关系模式是调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完善的关系模式能够确保调度信息数据得到有效共享,避免系统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问题的出现;4)集中管理调度信息数据。通常情况下,数据库分为集中数据库和分布数据库两类,而调度信息化对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则实现了对以上两类数据库的结合管理。在实际运行中,将共享程度较高的数据存入公共数据库,再由公共数据库组成集成数据库,从而实现了对调度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
2电力调度信息化的模式
目前,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依托其他非调度专业的信息系统的模式来完成电力的调度。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这对于电力调度具有支撑作用。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调度部门来进行独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其优点就是使电力调度信息化的相关功能得到尽快实现。而两种模式操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各有特色,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证明。
对于两种模式,一般认为第二种模式更具优势,原因有:
1)电力调度系统需要把调度系统的信息化与调度系统自动化以及实际业务有机结合起来,调度自动化只是调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电力调度业务的范围非常广,囊括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配电以及用电,其职能范围也更丰富,不仅具备管理职能,也具有生产职能。
3)电力调度业务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上级与下级调度之间的相互调度表现为高频率的垂直交互关系,而这是非电力调度系统所不具备的。
3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力调度现状
3.1电力调度的信息化模式
目前,电力调度信息化主要分为依托式与独立式两种模式。对于两种模式,一般会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加具有优势,主要表现为:1)能够更好的将电力调度的实际业务与信息化系统相结合;2)电力调度的业务范围广泛,由调度部门进行独立设计,能够更好的适应其生产与管理功能;3)电力调度的上下级互调关系是非电力调度系统所不具有的。
3.2电力调度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力系统普遍实施“三集五大”的管理模式,将人、财、物等管理权力尽可能的向本部进行集中,同时进行大运行、大营销、大检修、大建设与大规划。其中的大运行其实就是指大调度。电力调度在“三集五大”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一些应用系统,如应急管理系统、调度管理系统等,与生产、安检等部门的GIS系统等各司其职,在各自的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并不能达到信息的共享,很难统一各系统的数据,不能对决策指挥系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各级调度的运行管理水平参差,加上调度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操作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电力调度信息化发展实现方式
4.1调度信息自动化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实现
①信息交互,即调度自动化依赖于信息化中的管理数据,包括信息化产生的稳定限额及发供电等。在调度信息化实际运行和管理中,对调度自动化在其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综合历史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②数据逻辑结构,即从此角度来看,调度自动化的相关数据具可通过一定处理后为调度信息化服务,可对构建一个支持和服务于电网调度生产运行管理各个专业和部门的综合信息化工作平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2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行
根据现有调度管理系统(OMS)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系统平台应做好与其他业务系统(如电力GIS系统、SG186、PMIS系统)的对接,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数据,避免重复建设。
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系统平台的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在云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应重视数据标准的建设,为将来电力行业的信息系统整合打下基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模块化功能设计,并为其他系统预留接口。
4.3信息化关键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实现
信息化关键技术包括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及面向对象技术等。其中,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技术可实现遥控、摇信、遥测及摇调四项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在第一时间通知调度人员进行处理,提高了电力调度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的自动化程度,也进一步的减少失误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安全运转;网络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信息技术,其本质是共享+协调,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高性能资源共享及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和资源孤岛,在电力信息共享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面向对象技术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分组,该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系统中可满足公共信息模型的要求,可为电力调度系统及时获取准确的调度信息数据提供一条自然途径,利于维持电力调度各项工作之间的有序进行。
5前景展望
电力企业通过建立统一、可靠、规范的数据交换平台来集成各个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逐步实现调度系统在结构、功能和设备命名及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化,最大程度实现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电力调度信息化是电力调度自动化后的必然之路,它从更广的视野、更多的维度,实现电力调度的智能化与全息化,最终达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信息化目标。
将来的电力调度将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整合各应用系统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新平台将实现人性化的界面、智能化的管理、自动化的操作,同时,省、市、县各级调度系统将有机融合,职能进一步简化整合,效率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电力生产的发、输、配、用的全过程的精准高效调控与安全运行。
结语
电力调度作为电力生产使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网运行的效率与效益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系统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反映着供电公司的管理水平。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的将信息化技术与电力调度系统结合发展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刚,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探讨[J].通讯世界,2016(2):212.
[2]徐晓静,吴畅,陈国茜.地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J].大众用电,2015(11):21-22.
[3]黄春,关于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的研究[J].广东科技,2013(18):120.
作者简介:
唐雪梅(1976—)女,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调控运行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