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的融合属于新型教育形式,能够将信息资源、技术、方法以及学习材料集成于课程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将抽象问题变得更直观、具体,同时也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小学科学是实践性、基础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之间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学生深化对科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有效融合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的实用性比较强,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观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的融合,能够使传统教学模式得以转变,整体教学更具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合理、正确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较好效果。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有效融合内涵
有效融合指的是将生活当中的科学知识融合到课程中,拓展整体教学空间,使科学知识得到有效补充。多数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比较困难。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和教材内容的对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深入了解科学知识,也能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科学问题,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局域网、互联网以及校园网也逐渐普及,学生在学习时获取资源的形式已经开始由传统状态下的纸质书籍向着多样性资源库转变,这种转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不断开阔。
(二)有利于交流辅导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会运用作业纠正、要点巩固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运用,积极作用明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对知识进行整合,明确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交流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不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利用论坛将自身的教学心得或者是学习心得分享出来。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使用时,比较常见的方式便是演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然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投影仪、黑板、幻灯片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中的现状
(一)应用不够广泛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科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能获得大量网络资源,同时促进科学实验的有效开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够对实验进行模拟,使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了解实验过程,强化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但是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小学科学教学在开展时依然会运用传统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仍需对其进行普及。
(二)应用形式比较单一
由于对信息技术在概念方面的理解缺乏深刻性,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会将其理解成制作课件,认为在讲授科学知识时使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便能达到较好效果,实际上这种思想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多媒体属于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使用,如使用网络搜索信息、查找资料、组织信息、处理信息,或者是制作学习网站、共享学习资源,以及远程学习等。而多数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形式上比较单一,仅限于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有很少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这种单一的形式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学生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整体教学仅仅是在内容、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本质上并没有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束缚完全摆脱,信息技术在使用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也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多方途径的寻找,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
(三)课件设计存在不足
多数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会将多媒体作为主要形式,但是多数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存在这些不足:首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忽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尽量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融入进去,但是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缺乏相应创新性,设计中缺乏亮点,难以充分发挥吸引学生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即使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忽视,也会使教学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其次,用课件代替实验操作。小学科学属于实验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实验,虽然能够使整个实验操作以标准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却难以得到科学评估与检验,学习中的探索机会也会减少,进而使其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受到影响,这和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有所不符。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作用,小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枯燥繁琐的讲解内容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探究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注意力集中,进而对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欲望的形式能够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游戏等,构建良好学习情境,这种趣味性的内容能够发挥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运用黑板、讲授、挂图的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兴趣比较低下,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整个课程更形象、生动以及直观,进而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影子》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影响影子产生的条件,将光源、遮挡物,以及屏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三个条件呈现其中两个,让学生认识到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影子都不能产生。同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影子的方向、长短会随着光源方向、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然后根据信息技术的展示内容自己进行探索尝试,进而在观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部分知识在学习时候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并且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小学科学知识时,往往会按照课本内容对其进行解读。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有限,面对复杂问题时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知识和实际脱离,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
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这部分内容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发霉的过程并没有太多地了解,难以对其中的知识和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面包在发霉时的变化过程,使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更清晰、细致的认识。又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时,这部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比较遥远,学生无论对概念性内容还是昼夜交替现象的变化过程都没有过多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在正式展示之前,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推测让学生参考和判断,即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和太阳同时自转,同时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资源,并且使学生在学习时主动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求证。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在使用时能够实现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通过对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效果,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现象在发生时的神奇性,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讲授《日食和月食》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在讲授时完全按照比较常规的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实现对这部分内容的有效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为学生生动再现,学生能在观察时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心中形成比较强烈的探究精神。又如在学习《铁生锈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除了运用讲授的方式之外,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铁生锈现象,进而使学生在观察中对现象形成比较清晰全面地认识。在此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了解一些去铁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较大程度培养,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探究,实现科学学习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之间的融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思维上得到不断拓展。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一些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其设置为小组探究项目。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需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学习信息,全面性、多层次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搜索,并且展开相关实验,进而更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在资料查找之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针对自身查找的资料展开交流,然后进行探究性实验。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对于这部分内容来讲,重点内容为设计对比实验,并且研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以及重量之间的关系,难点为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以及需注意的重点问题。在探究结束之后,小组可以选出代表发言,将自身获得的成果为其他同学展示,在此情况下,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培养,增强其在学习中的自信,还能使其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这种方式的运用也能使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获得提升,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是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能够实现对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并且使课程主旨、教学目标更好体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在此感染下呈现出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的难度有所降低。例如在讲授《种子的发芽》时,如果单纯运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往往难以获得较好效果。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种子发芽时的整个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这部分内容,在形象认知的影响下也能降低学习时的难度。同时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还会涉及很多实验活动,由于某些实验活动在实施时难度比较大,并且存在一定危险性,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给冷水加热》这部分知识时,需要给水加热,此过程中热水很可能烫到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对实验内容进行模拟,然后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实验,并且给与其适当鼓励。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也能避免危险发生,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深刻印象。
(六)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其联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都稍显不足,因此在讲授科学知识时,教师最好使用直接、直观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形成联系思维。例如在讲授《食物链与食物网》这部分知识时,直接讲授的方式会使学生在记忆时容易产生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一边为学生呈现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使学生在记忆时将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又如在讲授《多种多样的植物》时,由于植物的种类比较多,学生在记忆时往往有一定难度,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一边记忆植物名称,一边掌握植物的具体特点。这种方式的运用,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更高效,也不容易遗忘所学知识。
五、有效融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主次地位的把握。信息技术虽然是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和服务教学。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氛围,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应过于机械或者是被动,应保证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在教学中单纯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那么整体教学将失去自身原本的意义。
其次,关注演示和实践的效果。在讲解知识时,教师应注重真实性的体现,信息技术在演示时仅仅能呈现虚拟文字或者是图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真实物品的运用,强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即使功能比较强大,也不能将实践活动完全替代。例如在讲授《身体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时,不能仅仅运用录像或者是图片代替实践,也需让学生进行模型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更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使整体教学获得更好效果。
最后,应注重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结合。小学科学教学中不能因使用信息技术而将传统教学手段完全摒弃,而是应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发挥二者之间彼此的优势,形成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思想理念的转变,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之间有效融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重难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其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在使用时的合理性,不能对其过于依赖,为学生构建高效科学课堂,优化整体教学效果做好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乃比江·吐尔逊.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年 第09期?.
[2]隋明霞.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思考作者.《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7期.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03期.
作者简介:魏靖原,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1987.04,籍贯:山东淄博,学历:本科(学士学位),专业:生物科学,职称:二级教师,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