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在智障学生课堂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秀措吉
[导读]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的落后,语言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
        摘要: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的落后,语言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汉字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对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识字教学,这一重要知识点掌握得扎实与否,直接影响智障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文章探究了智障学生在音乐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识字教学,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提高识字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障学生;课堂;运用
        引言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仅能娱乐身心,而且能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智障学生的特殊性,更需要音乐的教育和调节。但是当前智障学生音乐课堂较为沉闷,正如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言之:“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缺乏兴趣的教育,教学难以收获成效。可见,音乐教学启用愉快课堂教学策略,让智障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享受学习的快乐势在必行。
        1.用耳朵感知节奏
        智障学生的音乐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根据智障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来让智障学生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通过让智障学生听音乐进行走、跑、跳、停,或者听音乐做动作。
        在平时,我还会经常带领他们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小手拍拍》的音乐活动中,通过鼓点让智障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拍手,鼓点快就是小手伸出来,鼓点慢就是小手挥起来等。刚开始时有的智障学生不会听节奏,只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但是经过多次的练习,他们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慢慢就学会了听着鼓点的节奏做动作。
        2.用眼睛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智障学生来说,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易于他们理解,能更好地让他们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来》中,教材中用花表示图谱的节奏,一只花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通过让智障学生指图片唱歌,可以让智障学生学会稳定的拍子。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智障学生很快掌握节奏,还可以让智障学生学会用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音乐的节奏来。
        再如,在《小乌龟》一课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图谱中有4个地点,即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的行动地点,当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时,教师可以让小乌龟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智障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3.用动作表现节奏
        “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智障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智障学生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
        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智障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学青蛙跳、乌龟爬、小马跑等的动作,都可以让智障学生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在歌曲《两只老虎》中,教师在让智障学生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智障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动作,如拍肩、拍腿、踏脚等。
        4.用游戏加强节奏
        游戏是智障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智障学生学习节奏。比如,在《变变变》的音乐活动中,当智障学生伸出四个手指头变成螃蟹走时,教师可选择敲奏三角铁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当智障学生用两个手指头表现小白兔时,教师可将敲三角铁的节奏加快一些,这样智障学生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这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


        5.利用反复操练歌词学音乐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童低,他们有很大的缺陷,如吐字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腼腆等。但他们对反复做过的事会很自然很顺利地完成。所以,特教老师在音乐课中,要反复训练学生对歌词的记忆,一方面学会歌曲,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优美的音乐配上形象、直观的画面,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反复滚动展现的歌曲内容,帮助他们加强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6.利用乐器学音乐
        乐器是音乐教学中少不了的辅助工具,特别是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打击乐器,如:小鼓、三角铁、木琴、小铃等,这些乐器音色优美、音调丰富,来帮助智障学生学音乐,可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享受更多的乐趣。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很简单,学生既可以用来学知识又可以用来玩,一举两得。
        7.在老师的鼓励下学音乐
        智障学生虽然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欲望,但他们都喜欢被老师、同学、家长的表扬,从别人的表扬中,他们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特别尊重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你真棒!”“做得好!”“有进步!”等。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切勿侮辱他们的人格,要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这种评价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理解和尊重,会让他们的身心愉悦起来,从而增强自信心。
        8.利用舞蹈展现音乐美
        2005年,央视春晚,以邰丽华为领舞的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给我们带来的《千手观音》,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世界,她们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那种美妙的画面让我们感动得落泪。所以,音乐艺术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想象的无限的空间,老师利用这一空间把抽象的音乐概念、音乐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故事、美妙的舞蹈和有趣的游戏。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与唱歌、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同时把这份美也带给了别人。没有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钢老师的倾力创作,也就不可能有家喻户晓的《千手观音》。所以老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好活动内容,编排舞蹈、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但张嘴唱、还要动手动脚玩,只有这样智障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获得音乐知识,并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仅激发和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了音乐的内涵。
        结束语
        新的教育理念使得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教育充满了活力,更加贴近生活,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教学,要依据他们每个人的不同水平、个体差异,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完善、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学音乐、爱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王青雯.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18(25):108-109
        [2]张庆阳,张乐.音乐教学中探索特殊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1(20):93-96
        [3]马彦.运用多媒体实现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6-25.
        [4]李晞晨.让智障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2017-04-23.
        [5]孙彩霞.培智学校语言康复课教学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2017(13).
        [6]朱慧.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言语康复[J].学周刊,2017(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