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林颖华
[导读] 随着网络、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小学生接受的流行资讯也越来越便利
        随着网络、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小学生接受的流行资讯也越来越便利,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喜欢通俗音乐,例如“抖音最火歌曲”、各类“神曲”、“韩国流行天团”,甚至是表达成人情感的流行歌曲等等,而对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不认同感。本文尝试以核心素养教育新理念为背景,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小学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审美情趣、审美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教学观重建、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教育新理念把“立德树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属于人文底蕴的范畴,它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我认为小学的音乐课始终应该围绕“审美”来开展教学,审美不仅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能力,而音乐欣赏课就是最好的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原因如下:
       首先,音乐欣赏课以“听”为主,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课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听音乐”,从而获得良好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这种能力即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中“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
      其次,以目前广州市小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音乐花城版教材为例,教材里选用的音乐欣赏素材多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这里指广义的古典音乐,即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乐曲,具体较高的艺术内涵和听赏价值,在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聆听、感受多元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的人文背景、风格时期、地域文化等。

如何通过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以下是我的浅见:
一、重建“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组合,学是一种能力,教师的教是帮助学生获得学的能力,从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来看,学应该先于教,处于主导位置,而教师应以引导为主,避免灌输性、填鸭式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做尝试“先学后教”的方式,例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以个人(自学)或小组(互学)形式查找资料、了解音乐背景、寻找跟课程相关的素材等方式,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探索性学习,学生从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教师的教则体现在让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帮学生整合、深化、拓展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知过程,教应该放在次于学的位置上。

二、培养学生从“感性听音乐”到“理性听音乐”的审美感知。



1、音乐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所以
学生每一次聆听音乐就是审美感知的过程,选择听怎样的音乐就是一种审美选择,而音乐偏好与音乐熟悉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小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普遍不喜欢的原因是“听不懂”、“听得少”,所以学生听音乐往往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即出于对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所引起的兴趣去听音乐,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备课上,要擅于挖掘音乐素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对欣赏的音乐作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渗入主观的联想和理解,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音乐中获得“美”的审美体验。

2、小学音乐欣赏课除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还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例如感知主题旋律、音乐速度、力度、音色、节拍、乐曲结构等等,通过对音乐要素等学科知识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形式和风格都有较丰富的、整体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欣赏音乐。

三、注重艺术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认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
对于小学音乐课来说学生的参与性尤为重要,在学习了新内容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音乐、创作音乐,由于音乐欣赏课多是以欣赏器乐作品为主,因此欣赏课学生表达音乐的形式不同于教唱歌的以唱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律动、哼唱主题旋律、画图形谱、用课堂打击乐拍打主题节奏、创作等形式表达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
        另外,在鼓励学生表达音乐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认为:音乐教育应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先育人,再教音乐”和“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创造性的培养 ,其认为创造性和即兴性是灵魂,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尝试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节奏的创作、舞蹈动作即兴创作或和声的创作、乐器伴奏的创作等等,启发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信经过这样的创作性训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四、渗透文化理解,帮助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音乐能反映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时代潮流与精神。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要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了解相关的古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拓展、补充,培养学生多元的审美情趣,开拓视野和思维,从而达到一个精神、思想、情感上的升华。

综上所述,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新时代的今天,应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学习、领会核心素养的完整内涵,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实践、探索、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完成学科基础教学,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