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关注最多的是画面的内容和色彩,经常忽略构图,从而减弱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向大师学习构图方法,通过“变体临摹”大师作品的有效策略,探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关于构图的教学,从而学会简单的构图法则,为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构图;变体临摹;大师作品
这样一个现状
现状一:画面主次关系较弱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经常弄不清楚自己的画要表达些什么,谁是画面的主体,该画多大?有时主体物还没有画纸的一半,作为背景的物体反而比较大,也有些学生呈现的是主体不够详细而背景太过突出。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组织自己画面,只是想到什么就在纸上画什么。
现状二:画面杂乱无序
有些学生很会画单个的物体,但碰到要创作一张作品时,就会想到什么画什么,画的东西又多又满,几乎没有空隙,使画面看上去有些乱。这样的作品即便造型再好,也难以定为优秀作品。例如在《电话亭》这节课,让学生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电话亭,明明是一个设计题型,这位同学把它画成了一张风景画,树木、草坪、太阳、云……满满的一幅,把她想到的全部都画了下来,画面几乎没有留出多少空白空间,使人看上去显得画面杂乱无章。
现状三:画面空洞呆板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作画不会整体布局,不考虑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最喜欢从边角或是下部开始,不考虑画面整体性,又缺乏把握画面整体的能力,这样主体物就偏离了画面中心位置,造成一种不均衡的画面效果,画
面就会变得空洞呆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需要我们去深思!
寻找分析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学生的生活基础在农村,看新事物的机会较少,美术馆等各式展览更是很少踏足,对构图是什么概念也不清楚,审美的培养更是匮乏,导致了创作时画面的平庸。
原因二:一直以来在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觉得构图并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只要色彩和谐、内容生动有趣,把想画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殊不知这只是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作为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会简单的绘画构图知识。
原因三:由于师资短缺,第三学段学生一到四年级都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美术课教学,导致学生基本不知道构图是什么概念,即使有一些涉及,也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画不应该怎么画,而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画会获得怎么样的效果。
进行一组实践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指导学生绘画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把各种绘画元素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构图方法。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这说明临摹是绘画者最好的老师。齐白石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因此我们尝试引入大师作品进课堂,向大师学习构图,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再现大师画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通过“变体临摹”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打开眼界,既能培养审美情趣,又能掌握构图知识。
一、向大师作品学习构图——开阔视野,获得方法
(一)观察学习大师构图,打开“变体临摹”之门
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来培养学生的构图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大师作品,力图开拓农村学生的眼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去观察大师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唤醒他们对绘画的感知。如引入大卫作品《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德》(图1),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大师作品的构图美在哪里?观察大师经典作品中的构图,学习大师构图方式,提高自身作品构图能力。
.png)
画中白马和人构成S造型,与肖像画常见的A字造型不同,很有跳跃感,增加画面的动态美。拿破仑面庞英俊,威风凛凛,披风反方向的向前飘动,一方面使画面重量得到平衡,另一方面更能展现拿破仑必胜的信心,他手指向前方,一副胜利在望的状态,翻越这座阿尔卑斯山,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观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披风画向下,效果就会明显变差。
1.借鉴大师经典作品中的构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不同大师的作品,选取自己喜欢的构图形式,并在自己的学习之中合理应用。在绘画创作学习中,“观察”和“看”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看”相对表面,浅层次的感受,“观察”着重的是理解,根据画面构图需要所进行的取舍。要想让学生提高构图能力,就需要多观察大师作品,从而进行自身的理解消化。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最终消化大师作品构图,“为我所用”。
我们从欣赏学生比较熟悉的名画入手,如六年级下册《外国传世名作》中的《蒙娜丽莎》(图2)和《舞台上的舞者》等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它的构图形式。以《蒙娜丽莎》为例,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典型的金字塔形构图,采用这种构图形式,可以使人物更加端庄和稳重。
.png)
图2
2.利用点、线、面小构图训练,有目的地开展“变体临摹”学习
通过对名画的观察,设置点、线、面为主的小构图练习,用最快速的方式理解大师名作构图的奥秘。以点、线、面为主的练习可以进行多次反复,增加理解,从而掌握大师构图技巧。通过对大师作品构图的借鉴和运用,学生的画面不仅有视觉角度的变化,而且兼具画面的分割和构成,画面重新换发活力。教师只要不断引导他们去欣赏构图好的作品,他们就会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并逐步增强自己的构图能力。
(二)“变体临摹”大师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构图世界
通过“小构图”训练,不但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和对构图的表现技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从“小构图”训练中从数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构图能力灵活运用,进行对大师作品的“变体临摹”。
1.替代主体方式,进行简单“变体临摹”
在了解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将大师作品的主体或者某个局部展开想象,替换成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通过此种“变体临摹”的方式,能增加学生临摹的乐趣,同时,在吸纳大师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的构图技巧。如下图学生作业,通过借鉴大师作品构图(图3),把握大师构图精髓,经过“变体临摹”,完成自己创意大师作品(图4)。
.png)
2.应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变体临摹”
首先,学生除了运用水彩笔,水粉等传统工具作为媒介,还可以与其他学习领域相结合,进行多种材料的尝试,如刮画、版画、水墨等,甚至可以是用手工材料进行平面造型的尝试。有些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本身对于构图也有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拼摆过程就是对构图的再强化。
3.利用“变体临摹”,组合“拼画”,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组合、拼凑出新的画来,这也是“变体临摹”。如在上六年级下《奇思妙想》这一课时,给学生欣赏达利、蒙克等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几幅作品中的元素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画中的内容互换,根据前面所掌握的构图能力,拼成自己喜爱的画作(图5)。这一步为掌握构图到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png)
图5
(三)二次临创,引领学生开展“变体临摹”的深入学习
1.同一主题,重复绘画
收集统一主题的大师作品,(尽量选取书中经典作品)例如五年级学生学习《蒙娜丽莎》一课,让学生观察同一主题的大师作品构图。教师可让学生将这一练习重复练习两次。第一次,选择自己进行主题创作,在结束练习之后,鼓励学生对比大师作品构图,说出自己作品中哪些地方满意或者哪些地方不满意的。第二次,结合大师作品再进行二次创作,通过详细的描绘、修改并且重新安排画面元素。从最终效果看,学生从第一次绘画开始到第二次,他们在组织画面构图方面取得的进步是相当显著的。
.png)
2.根据大师构图,学会改画
改画,实际上是合理改造的再创作,是对技艺的提升和升华。
例如五年级《色彩的世界》一课,让学生观察同一主题的不同大师作品构图。在授课时,将他们之前的作品呈现出来(图8),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作品,尤其是通过学习了大师的构图方法,重新调整自己的画面。经过调整之后,便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富有活力的新画面(图9)。
.png)
图8 图9
二、向大师学习到自我创作——意随笔动,留住精彩
通过前几个步骤的学习思考,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构图方法并了解了它的特点。比如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稳重的特点;S形构图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看上去有韵律感,常用于河流、溪水、小路等;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观察能力,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创作,结合课堂教学,作品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如在六年级艺术辅导中,《我的小学生活》一课,教师就让学生在校园中取景写生或是场景模拟。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出现不敢下笔,或是不知如何下笔,或是直接上手想画什么画什么的情况。他们会自主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所学,确定最佳构图,画面饱满,在写生中不断探求新构图,会果断进行去、取、损、益等摆脱以往不敢画或是不知从何下手的束缚,画面具有美感特征。对部分仍有欠缺的学生,再指导其进行上一步骤“改画”,最后也能达到理想效果。
再比如《我和机器人》一课,大部分学生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图10-12)。
图10 图11 图12
完成一份评价
通常对作品的构图评价采用即时评价与课后评价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激励促进作用。在评价作品构图时,我们重点是看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能力或知识获得的状况,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努力的程度如何。制定评价细则表(超越百分制),学生的作品只要达到要求,都可以得满分,如果有其他闪光点,就可以超出满分。课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人数在6~8人之间(按座位分六个小组)。评价中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作品的学生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构图形式,了解多种不同的构图方法,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评价细则
.png)
初见一些成效
(一)取得的成果
1.优秀作品的养成
向大师学习,掌握大师构图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能赋予自己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选择完美的构图,为优秀作品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向大师学习构图,首先要让教师学习并且了解大师作品,以及大师作画过程,作品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更多的专业及理论知识。由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也养成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3.激发审美情趣
运用“变体临摹”大师作品的构图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构图技艺,也能运用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学生时刻发现美,观察美,熟练地表现美,并将美感反作用与生活之中,顺利完成美育目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二)对未来的展望
构图教学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作中发现构图方法,领会构图所需的创新意识,通过向大师学习构图的教学,学生能更快的掌握构图的理论知识,更快养成构图意识,更顺利的理解构图在绘画中的意义。通过学习“变体临摹”大师作品——自我创作,将大师的构图方法吸收为自身的构图原理,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以及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构图知识,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现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3—3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3—24
[3]蒋跃.绘画构图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4—36
[4]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