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的社会领域具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在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职教育领域,为了加强素质型人才培养与储备,学校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就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入路径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教育融入
前言:在十九大会议中,明确强调要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自信,从而支撑国家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全面性提升。而中职院校作为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文化素养和品格的建设。而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将其有效地融入到中职教育领域,将呈现出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对此需要加强思想重视,并加强教学举措全面革新。
一、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领域,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以及在教学特色方面的发展定位,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与设置,从而保证课程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的丰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从而让学生在文化的支撑下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品格。首先,教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在基础课程中的渗透[1]。无论是在公共文化课还是在专业课教学领域,教师都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素材合理发掘。例如在语文课教学领域,积极搜集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文化,并通过合作鉴赏、深入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强化学生的文学鉴赏思维和能力建设。在专业课的教学领域,本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原则,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和思想认知进行规范,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表现,实现素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发掘德育课程,并做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2]。借助思政课程或者专门的德育课程,为学生渗透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建设
在中职教育领域,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着手加强工作投入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空间,鼓励其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自主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从而在进行课程规划以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以自身所具有的文学素养,规范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重点教师师德师风的规范性建设。构建完善性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监督。从而展现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影响下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学习当中,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品行,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
在中职教育领域,学校需要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之后,对具体的教学途径和载体进行不断的开发与拓展,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广泛的文化学习空间,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参与能动性,从而保证文化的传承更具有实践价值。首先,教师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3]。借助新媒体等载体建立公众号,为传统文化有效传承构建良好的环境载体。
其次,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功能。在各个学科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语文课的教学领域加强诗词文化背景、典故等素材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鉴赏,从而让学生对文化内涵加深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积极组织趣味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传经颂典的活动当中,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以及就阅读体验的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或者,组织趣味的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素材,就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行互动交流,从而端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文化体验空间。比如说,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调研,就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整理。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活动当中,通过多种活动举措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
结论:依前所述,对于中职生来讲,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职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十分突出。学校需要全面落实传统文化教育,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就具体的教学方法、载体进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全面培训,从而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51.
[2]葛兰宁.美文·美育·美法——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128-129.
[3]刘志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8(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