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提高中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一些尝试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1林春才 2朱怀锋 3何钰涵
[导读]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课程标准比较笼统,缺乏教学指导,
        摘要: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课程标准比较笼统,缺乏教学指导,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生涯规划”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我们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能为学校对生涯教育提供参考,提高中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关键词:生涯规划  课程设置  中等教育
       
        我们针对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尝试将生涯教育分为生涯启蒙、生涯探索、自我认识、学业规划、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渐进阶段。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有清晰认识,在了解自己、职业、社会过程中把在校学习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使学生的培养问题与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效结合起来,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工具,成为学生激发自身潜能、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
        1.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北海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北海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家乡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为依据,构建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既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更是弘扬和传承北海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挖掘北海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实地采访和现场操作等实践经验给学生提供了课本无法比拟的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全新的信息刺激下,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感受、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对北海特色产业如“南珠养殖”、“干货加工”、“贝雕艺术”、“蓝色旅游”等向海经济产业的调查亲历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探索体验,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更好了解家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谋划。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们逐步了解生涯规划课程,家长们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积极参与、谋划活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特质有所了解,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2.利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贴近经济生活的技能性课程,接地气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技术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设计偏向与实践操作,大部分模块的学习均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利用技术课程与生涯规划课程融合,强化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图像音像模块学习,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强、理论性较弱的“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设计”、“现代农(林渔)技术”等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技能学习更多样化,课程更具实用性、更接地气,体现了技术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方向。

通过在技术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实操,学生初步了解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一定的从业、创业意识。在“自己设计自己未来蓝图”目标吸引下将自己作为设计的对象,试图跳出遵循师长给自己定下的道路。
        利用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或校课余时间,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职业倾向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研究,与家庭、社会一道,协调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技能学习能力、职业偏好取向的重要形成阶段,他们会初步认知职业技能、探索职业可能、尝试职业行为,带有社会劳动色彩的活动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形成提供方向,因此学校应在与家庭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3.结合城乡结合部新型涉农旅游、城市特供种养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在农村中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农村学校一般地处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城乡结合部,在校学生中存在大量学习困难生。部分学生受享乐思潮诱惑感受不到学习乐趣、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看不到前景,价值观与人生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情绪,造成学习困难。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意识不到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能。
        通用技术课程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指导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构建资源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适合涉农经济的教学案例。通过设置一些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探究农业技术问题,激发为家发家致富的欲望,享受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开设校本课程《Word活用》,考虑农家乐的粗放式经营,跟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从设计农家乐推广文本入手,到设计精美经营项目菜单,到设计网络营销计划,由浅入深,简明扼要,取得较好学习效果。后续开设《图片处理》校本课程,将农家乐推介系列升级,并把“美的创造与道德”融入到校本课程学习中。通过校本课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农村学校的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课程初步取得了实效。
        4.实训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为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供通道,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职生的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低端服务业(如餐饮)貌似就业岗位多,但实质属于低效低薪低保障灵活就业。中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并且面临初中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低端、高端两端夹击。中等职业学校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规划职业生涯几点建议:加强职业指导师资培训,提升职业生涯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职业指引,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供精准化职业能力指导,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现实认知能力。
        中职学生散漫的心理习惯需要教师更加积极去加以引导才能慢慢改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激发学生生涯规划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体验实践过程中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意愿。
       
        新高考改革实施即将全面铺开,越来越多地区的教育部门意识到生涯规划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的重要性,部分有前瞻性的家长也渐渐意识到对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迫切性。学生的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工程,单靠学校不可能独立完成,让家庭来往完成也是独木难支,它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