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或多或少都与周边事物有所关联。地理学习中包含了诸多的自然地理要素(初中阶段常涉及的有地形、气候、河流、植被景观、资源等)与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而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下面以《西亚(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学习来说一说。
课前思考:晋教版七年级下册《西亚》这节课是“认识地区”章中的一节,教材设计了“五海三洲两洋之地”、“干旱的环境”、“世界的石油宝库”、“世界的热点地区”四部分内容,一般分为两个课时完成。西亚是世界上一个极不稳定的地区,也是一个充满硝烟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往常的教学设计也都从这个热点导入,然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理位置和干旱环境,这样的热点导入应该更适合第二课时。从地理位置到自然要素一个个按部就班学习未尝不可,但却错失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机会,所以要找到一个点,拉出一条线,将各要素链接起来成为我设计课的一个导向。
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又会影响河湖状况、植被景观、服饰、民居,还影响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饮食等等,循着这样的思路,我找到的一个点就是西亚的服饰。
课堂实施: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服饰颜色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西亚的传统服饰是阿拉伯长袍。上课伊始,出示图片并提问,“我们亲爱的习大大在和哪个地区的领导在合影?你是怎么判读出来的?”学生中终有在各种媒体上注意过阿拉伯国家这种比较特殊的服饰的,所以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进一步追问:阿拉伯传统服饰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补充: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通过讨论小结得出:阿拉伯地区,尤其是西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少雨,沙漠广布,风沙大,为了适应这种气候,传统的阿拉伯长袍都为白色。白色不仅容易反射太阳光线,还可以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长袍既能隔热又能防沙,外面的风吹入袍内,形成空气对流,将身体的湿气和热气一扫而去,使人感到凉爽舒适,也便于散热;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夜间长袍还能保暖。在炎热的阿拉伯国家,穿长袍是最明智的选择。
学生明白了这样的服饰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后,再通过西亚地区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分布图和河流分布图进一步学习,得出西亚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沙漠面积广大,主要河流是冲积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叠加上以高原为主的地形,所以西亚地区最显著的区域特征就是“干旱”。
干旱的自然环境,农业是不是就很落后呢?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从畜牧业是传统的部门、著名畜产品等特色产品、灌溉农业的发展、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等方面来理解西亚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这样从气候引到了农业的学习。再结合本地农业的发展,小组讨论“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结合西亚地区的节水农业的启示,你认为本地的农业应该怎么发展?”
气候影响农业,形成如此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是西亚的纬度位置,西亚大部分位于14°N---40°N,北回归线横穿阿拉伯半岛。说到位置,不得不说西亚五海三洲两洋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通过读图明确西亚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之间,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处在亚欧非三洲交界之处,包括的主要国家有......。西亚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座椅进一步拓展至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通过这样的设计学习西亚位置和范围。
课后反思:地理要素综合指思考一个地理事象整体内的要素联系,是地理综合思维三个维度之一。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思维工具。我们学习认识一个地区时,不能仅限于学习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从而更全面、准确地做出解释和评价。《西亚(第一课时)》这节课的设计,从阿拉伯长袍入手到气候、河流、植被景观和农业,再到重要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如图),很好地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出来,也是地理要素综合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二“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 7(上)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