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兰媛媛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兰媛媛
[导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德育是做人的根本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德育是做人的根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陶行知先生是十分看重德育教育。对于德育教育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尤为重要的。面对新时期德育教育状况,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新课改对各学科的要求标准提高了不少,新课改要求各学科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课堂联系起来,巧妙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针对对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建议,仅此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前言:新课改要求的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所指的意义是凭借生活背景营造一个让学生以生活主体的方式去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将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主动性的去学习,将教学内容范畴扩大。下面笔者将针对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展开论述。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教学中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进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下的学生能灵活的使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由于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息息相关所以借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通过生活世界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知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即对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认同的培养。在实行新课改之前乃至现在的一部分学校在进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主观性的认为学生没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都是以自己为主体,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学习。不仅如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会优先考虑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很片面。针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新课改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改变教学理念,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以下是一些教师教学的实例,在初中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有一个《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课程。这个课程是以“情绪 ”为话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排队场景,超市结账时排队,火车站买票时排队等等在大家排队的时候总存在着插队的现象,人们在面临插队现象的时候会产生情绪,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情绪也就产生了。生活中产生情绪的地方数不胜数,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去阐述“情绪”的产生以及对产生负面情绪的解决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倾听同学的解决方法进行改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都所学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教学来说有着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能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学生。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对来说内容还是较为简单,在知识体系上却与内容呈相反状态,较为庞大。初中学生在理解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故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巧妙地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时更为容易。在初中八年级的下册政治课堂上有着一篇《公民权利》,教师在教导时可以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导,处于初三阶段的小明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但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里附近的广场在每天晚上7点至11点都存在着很多人跳广场舞的现象,影响到了小明的休息与学习,针对这样的现象小明妈妈向社区的管理人员反映了,但是问题还是存在,为了彻底的解决问题小明向市长反映了这一问题,随之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一个实例向学生们发出提问:小明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正确的解决?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展开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法治的理解。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目前阶段在教育这一领域素质教育是一个主流的形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将素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成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新课标的背景下许多的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内容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需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导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热点,延伸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教导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将社会中的热点引进到课堂中,让学生展开小组式讨论,并畅所欲言,发布自己的见解。采用课堂知识与课外热点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思考教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正式开始前通过网上收集的方式把将要教授的知识的背景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物收集,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在初中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一节《守望精神家园》,教师可以通过上文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以便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帮助学生建设精神世界,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结语: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导,用生活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国.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12):208.
[2]黄鹏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7):145-145,147.
[3]罗中荫.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长江丛刊,2018,(16):293,295.
[4]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5]艾晓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5):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