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贾桂平
[导读]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有关要求,从合理处理教材,悉心挖掘教学任务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有关要求,从合理处理教材,悉心挖掘教学任务;了解教学对象,精心设计分层任务;优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评价行为,合理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和实践实际,倡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进行探索学习,把有效性教学真正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合理处理教材,悉心挖掘教学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每一单元涉及一个完整作品,内容上循序渐进。为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学会对教材进行处理,进而让学生通过有效学习后,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来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我在上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版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单元《学习用word软件制作精美的倡议书》时,在上课前,我就学生们搬进了经过一个暑假装修后的新教室和美化后的学校,让班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感受,从而引发学生们爱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的积极性,倡议学生们用行动来爱护班级校园环境。这时再提出,能不能在你们喜爱的电脑中完成呢?用什么软件来实现呢?有的学生说用记事本,我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打开记事本输入几行字,让学生感觉到看似可以完成文字的输入,但是没有之前呈现的案例那么精美,没有鲜艳的字体颜色和其他格式的修改,更不能像word那样进行图文混排。通过对比,学生们明白了记事本使用的局限性。同时,我还出示一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的课程表、电子小报、电脑作文等贴近学生身边的事例,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word的重要性,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新的软件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二、了解教学对象,精心设计分层任务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用电脑绘画特别好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具有创新性、竞争性、挑战性、评判性的教学活动,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选。
        例如,学习《电脑绘画》之前,我根据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精心挑选软件,如“金山画王”,丰富的界面,绘画的时候有声音,而且简单易操作。“绘画工具”的功能应有尽有,几十种画笔、印记、线条、形状和奇特效果,让学生体验到电脑绘画的乐趣。接着学习“画图软件”,利用“画图工具”画出自己心中的图画。同时,鼓励学生将绘画作品参与班级、年级及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在循序渐进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绘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掌握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并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任务,检验教学效果。我将作业分为“基础类作业”和“星级选择类作业”两大类。“基础类作业”是本学科最基础的,每个学生“应知应会”的作业。“星级选择类作业”是学生可选择的作业,面对班级学习水平中等以上的学生。从而使那些学习兴趣浓厚、学有富余的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完成。


        三、优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以课堂为抓手,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信息特长,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优化教学手段,用心营造课堂氛围,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整理我的资料夹》时,我让学生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学会把自己的资料按不同的文件夹进行存放。虽然我是按照课本的步骤讲解演示,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只会按照我演示的步骤一步步的跟着做,可还是会出现错误,有的学生建立了一大堆新建文件夹(1)(2)(3)……有的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将文件分类放入文件夹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我想是学生对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到位的原因造成的。后来,在其它班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借助生活经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来进行讲解。在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不同类的图书。上课时,我把它们全倒在讲台上,请学生到讲台前,叫学生找某本图书,学生找了很久才找到,随后又叫了几个学生上来,把这些图书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分类放入旁边的书柜上,并在每层书架上贴上标签。接着,我问学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说,这样分类整理物品,不但整齐美观,而且找起物品来也不费事。此时,我就引导学生:“电脑里的文件也需要这样来管理,这样才能方便我们使用”。然后,我就跟学生传授文件及文件夹管理的知识,电脑里的“文件夹”相当每层书架,文件夹的名称就是刚才我们整理后贴的标签了;图书就是装在“文件夹”里的“文件”;“新建文件夹操作”相当于图书种类多,要将书架多分一层;“移动文件”操作相当于把一本书从一个地方拿到另外一个地方;比较结束后,让学生把“E盘”下的文件,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整理,学生按照要求很快完成了指定的操作任务,并且都没有出现差错。
        四、鼓励评价行为,合理设计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评作业不仅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达到师生互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发展。评分为自评和互评,自评先让学生评出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有待改进之处,内容包括设计思想、应用技巧、作品的美观等。互评让同学、教师给予评价,从作品目标达成、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加以适当的鼓励和赞赏,其目的是更好地激励学生保持更高的学习热情。通过良好习惯的引导,学生每次完成作品都要进行展示,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多媒体大屏幕时,一种满足的神态溢于言表。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又要善于结合各种情景和实际,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促进学生热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馨著.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韦习珊·想、做、评、写——信息技术作业设计四部曲[J]·信息教研周刊,201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