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难度逐渐增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致使整体教学效率不高。而小组合作对于改善上述问题有着明显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概括,重点对小组合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小组合作;小学数学;高年级;作用;应用
一、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得到了运用。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教学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从传统数学教学角度来讲,数学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并没有参与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不同,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数学教师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做好提问设计,开展小组合作
由于当前小学生年龄所限制,小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专注于教师的讲解,致使学生的整体消息效率不高。为了改善当前这一现状,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做好提问设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其积极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不断提问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激发自身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为什么会选择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图形?数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绪凝聚在问题的思考上,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学习中,促使学生配合数学教师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而后,数学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数量,按照均衡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现实生活中关于三角形的体现,并举例说明。通过当前这种问题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会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保证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学生也愿意进行问题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施全面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合作
数学问题虽然千变万化,但依旧可以追根溯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这一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不同角度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实现数学的教学价值。众所周知,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重点及难点,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其思维能力。基于此,数学教师要借助应用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并且有意识的指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相遇问题时,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了4.5千米,而第二小组每小时走3.5千米,两个小组出发后1小时后,第一个小组原地休息了1个小时,而后在区追赶第二小组,试问第一小组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追上第二小组?由于学生之间思维方式存在明显不同,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实现小组内优势互补,有效的保证了每一名学生的思路得到发挥,最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解决出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了保证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开发,数学教师还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对问题进行升级,以此来考察学生解题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数学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减少了数学教师的工作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情况下,数学教师要给予小组合作足够的重视,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兴趣爱好,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作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2]张明,谷雪娟,蔡福玲,刘欣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29).
[3]朱黎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