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黄超
[导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实用性、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实用性、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实现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改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关键词:中学化学; 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化学亦是如此,与生活中的服装、食品、住房、交通等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学化学初步形成“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实现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改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增强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启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更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方法,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打造高效中学化学课堂。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如: 在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利用交警查酒后驾驶这一情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乙醇蒸汽与CrO3反应的化学原理; 在学习氮的性质时可以引用“魔鬼谷”的故事,以及“雷雨发庄稼”这一谚语,引出氮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这样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渗透到课堂中,将课外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若一成不变地沿用传统课堂的“纯化学知识”的课堂导入,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坚持“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理念。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
        如何才能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有所用,需要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加入生活元素,加入实际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的材料,能够丰富实际课堂教学,使学生轻松易懂。这就要求教师活学活用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具体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中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而实验教学中的生活实验却充满浓厚的探究意味,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喜欢化学实验,若教师用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做实验,或做生活中常见且学生也想弄明白却力所不能及的实验,必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趣味。
        案例 实验中添加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获取新知
        材料一 自制洗瓶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本应用学校实验室配备的洗瓶,可教师却用自制的矿泉水瓶洗瓶,学生一定会另有所思。实验完成后教师说明原由:矿泉水瓶是塑料制成的,塑料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能够污染环境,所以要加以充分利用。教师的设计意图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且还增添了许多乐趣,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思,更有所为。
        材料二 角色扮演
        例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环境保护”一节的“空气质量周报、日报”,设计一位学生模仿电视台气象员角色,进行播报,向大众(学生扮演)解释空气质量状况。
        又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二氧化硫”的时候,借助老照片“卖包子”,讲述了早年一个老人在包子出笼之前,在勺子内放些硫粉,用红热的碳点燃后。

放入蒸笼内,结果白花花的包子出笼了(当时没有特白粉)。也可展示2包白木耳:1包黄色,1包白色,请学生扮演顾客角色,选择商品,并说明理由。
        三、提倡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单一接收式教学方法。针对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愿意更进一步了解的化学知识,可以让他们做些社会调查,让他们感觉自己得来的知识更有意义。例如,学习了原电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废旧电池的社会调查,以此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些小型的安全的化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家里的生活用品来做些家庭小实验。如讲CO2的制取时,可让学生先寻找石灰石,并让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用鸡蛋壳与醋酸发生反应,并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教师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石灰石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及碳酸盐的性质。另外还可以留一些个性化、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的学习题目:了解市场上销售的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碘的化合物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加碘食盐的碘来自何种物质?炒菜时,如何科学使用加碘食盐?当然教师布置的这些课外学习题目,不必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完成,而是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条件去学习,这样才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四、巧用生活化教具,增添课堂趣味性
        中学化学是一门较抽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教师要巧用生活化教具,增添课堂趣味性。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利用苹果这一教具,展示苹果变色这一过程,把抽象的原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在学习电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橘子电池”“番茄电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课堂气氛,而不是完全照搬书本中“规规矩矩”的电池。另外,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件( 如针筒、塑料瓶等) 对实验进行改进; 利用喷泉实验探究氨的溶解性时,可以利用常见的饮料瓶进行实验。这些教具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的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若不使用生活化教具,只是枯燥地向学生灌输前人得出的经验结论,学生内心就容易产生抗拒心理,课堂也无法实现有效教学。
        五、以生活现象为素材,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教师要联系生活现象,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使化学教学贴近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化学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组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重要性。如探究久置的报纸变黄的原因、自制碳酸饮料、巧除水垢、揭示隐形信件之谜……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完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解决困难、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从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竞争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应试教育下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现状,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元素,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创造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消化和记忆,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德.在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86.
[2]王亚丰.高中生活化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伍琦.基于生活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