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算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重点,是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计算的方法如何得到,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上进行算理的探索重要性,小学低年级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步子踏得稳,才能迈开坚实的步伐。因此数学的算理教学也便在研学活动中获得效果的提升。低年级怎样进行算理教学,本文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算理理解
正文:
计算是小学低年学生最重要掌握的数学技能,是对学生的学习与人生有着具大影响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面对与探索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如何开展研学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弄明算理,生成算法,达到正确掌握、准确运用,这是我们须要攻克的课题。在这些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教学最为关键,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算理意识,通过明白算理,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算法,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品质有促进作用。
一、以兴趣管理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管理,学生一旦对某样事物感兴趣,他便会全情投入,如果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感兴趣,那么便会全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与探索中,学生便不需要进行其他的课堂管理,因为他基本不会分心做其他事,更不会在课堂上做些影响教学秩序与别人学习的行为;如果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心便会飞到你无法捕捉的地方,那么任你用什么管理方式,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但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他们认为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以情境引入的方式导入教学时,有必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或者学生身边的,或者他们熟悉的,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挑战性和新奇性的学习情境,吸引孩子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11~20的认识时,开课时没有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的数学课要学什么,而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小猴摘果》引入、提出看谁最聪明,能帮助小猴弄清摘了多少桃子?你掌握了多少种不同的数数的方法,能展示并告诉同学吗?由于小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想能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并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因此一下子学习学习的兴趣便被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涨。然后再让学生观察主题,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有序观察的方法,在充满面竞赛的氛围中、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不断积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一节课就把孩子们的心吸引到数学上来,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展开学习,激活了学生思维中的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以具体操用培养和发展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是进行具体操作,开展各项活动,大脑是进行分析、思考的重要工具,这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能离开具体的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实际与规律,更不能脱离通过具体活动进行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①这表明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活动、从动作开始的,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分析思考,开展各种探索,因此儿童的思维培养更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处在从感性认识开展学习的阶段,他们的抽象能力很弱,要通过对具体的实物观察分析,才能逐步形成初始的数学思维,建立数学的模型,这是认识过程重要的环节,因此操作学具是智力发展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起点。国内有的学者曾指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直觉思维训练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大胆想象等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的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②这就表明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进行,然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可以学会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方法,但这些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具体形象——也就是形象思维,而实物操作正是思维培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形象思维是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
而解决这一矛盾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因此老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认识基础,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即用实物(或图形)把教材的内容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不论是认识数、数的计算、拼图、位置、应用题的解答、统计、时间认识等知识,都可以通过操作学具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不仅听、说,而且更要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才能逐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认识表象后开展探索,进行研学活动,才能启发学生展开具体形象思维,再把物化的知识“内化”,归纳为抽象化的知识,形成数学的模型。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的演示,都是物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比多比少”一课时,比什么?怎么比?这是研学的重点,让学生直接说出谁多谁少是不难的事,但要准确说出谁和谁比,怎么比,弄明比的算理,那就不易。我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两种不同学具,摆出不同数量的两排,然后说明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怎样比,怎样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确定标准物,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说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说明具体的理由,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系统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合作交流中获发展。
课堂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活动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与提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会有亲切感,更易于学生接受,这比老师讲解效果更好。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而主要是获得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同时也是同学间相处与正确交往的学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孩子积极思考的王国,也是学习交往之道的场地,通过合作学习让孩子的智慧与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让他们在思维的发展中探索创新!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同学间的交流,他们会觉得彼此间都是平等的,隔核较少,发表意见会更坦诚,更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相互启迪,共同探索,共同发展。而活动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必须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更是要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带着问题进行研学、探索,在小组合作研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学习与同学交往,和平相处,欣赏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学会认真倾听。新课标多处指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番禺区的研学后教更是倡导小组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探索知识、技能、方法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如教进位加法“9加几”时,我让学生同座位的两人配对,拿出自己喜欢的学具,一个摆放学具,一个记录算式和结果,探索9+几,然后交流,板书9加几的算式,进而总结出计算方法。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比如9+8,只要把8分成1和7就得结果17。”另一同学说;“我发现9加几的得数都是两位数,十位上都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另一个加数少1”。有的说:“这些秘密只能算9加几,算8加几就不行了。”“7加几也不行!”……在孩子看来,一个小小的发现就是揭开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体验着思维的快感,体验着创新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我再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总结出进位加法常用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学生由于经历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因而对 “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算理理解得就更深刻,掌握得更牢,不仅学会了9加几,还能推而广之地学会了这类计算,能独立计算其余的进位加法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等相互合作交流的形式,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潜能生的辅导学习,帮助他们赶队,有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水平提高。
学生的思维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课题。教师必须要从一年级的第一天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尤其应注重数学调动各种感观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肯动脑、会思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培养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厚粲主编的《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105页
2.张厚粲主编的《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