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发了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变革。就阅读教学而言,变革表现在阅读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方法上,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观念和方式上作出变革,必然要求教师构建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模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目的。
[关键词] 互联网加 现代教育技术 阅读教学 融合 再思考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阅读观念的变化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这是老生常谈,耳熟能详。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空限制;学习的主动性,由于信息技术调动各种感官,对使用者特别是学习者有相当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主动性。现代教育技术以上特性决定了互联网加环境下的学习必然有更大的自主选择与探究性。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阅读观念的变化。(1)阅读时间观念变化,传统阅读观念下的阅读主要指在校时期的阅读,也就是说,用于阅读的时间只是一生当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是全程的,伴随人的一生的,是符合终身学习需要的。(2)阅读空间观念变,传统观念下的阅读主要局限于教室或图书馆。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不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书不必带在身边,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阅读。(3)阅读及交流方式的变,传统阅读方式局限于书本阅读,要交流必与人面谈或书面形式,交流方式单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则可以声音、文字、图片多种刺激结合起来。交流方式也由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了多人同时异地。总之,在信息技术和新高考改革的双重背景下,课内阅读将越来越成为学生阅读的极小一部分,课外阅读将越来越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部分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
笔者以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必须统一起来,各有侧重,各有模式,融会贯通,以此实施学科素质教育,实现整个基础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拔尖的人才。
1、课内课外阅读教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映,也不是天赋的,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论既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又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还强调一定的文化历史的学习大背景和一定的知识学习的小情境。建构主义依然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课内阅读教学
A、创设环境——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这种情境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B、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这是整个课内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个阶段应包括重要的字、词、句,文学常识,思想内容,学术探讨等内容,从感知形式上讲,应是音频、视频相结合。
C、构建应用——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所学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种解决问题应是广义的,主要指学有所获,然后才是学有所用。如果任何课内学习都强调有所用,则容易导致学习目的功利化。
D、效果评价——及时把学习结果反馈回来,并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把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达到知识意义的真正建构,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课外阅读教学
笔者以为,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高考背景下应该主题化,主要方法是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笔者多年实践概括如下:
A、课外阅读观念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历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语)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这种补充越来越必需。“不能阅读,则不能生活”。
B、课外阅读内容 笔者之意,中学生最需要读四类书:读国学经典,以增强文化自信;读文学名著,以提高思想修养;读名人传记,以确立奋斗精神;读哲学书籍,以培养思辨气质。
C、课外阅读方法 最重要的方法是主题化。如读杜甫、李白、海子;如阅读悲剧主题或喜剧主题;如读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或浪漫主义风格。在主题化的总的原则方法之下,具体的方法是合作阅读,探究式阅读等。
D、课外阅读的步骤 通常的,主题式课外研究性阅读要经过如下步骤:确立阅读主题—成立阅读小组—网络环境下的分头阅读—交流探讨—撰写研究文章。
课内阅读教学的模式化与课外阅读教学的主题化,当然,也还存在模式的多样化问题和主题的复杂性问题,但是要能做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内阅读模式化和课内阅读教学的主题化,并且依上述的步骤进行,我们说,这就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的再思考
1、警惕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合作、探究等自主性学习必然成为重要的和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我们要警惕,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始终存在而且必需,许多现有的阅读存在的知识不必一定要学生通过 “探究”一番才获得。
2、警惕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有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时候只笼统地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以为有了网络,材料丰富了,学生自然会“吃”,不给学生提出要求,不重视参与和指导学生阅读,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3、警惕阅读的肤浅化 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优势,它可以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强刺激,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老是这样,学生的新奇感一旦消失,学习就会流于肤浅。单媒体刺激虽然不丰富,但它有深刻的一面。
4、警惕教师的“半桶水”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理解为只要安排安排、摆摆普,作作秀就可以胜任。其实不然,要进行阅读教学,教师自己必须阅读,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否则自己“露窘”,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半桶水”不够了,必须加强学习,加强阅读,成为清泉,成为河流与大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儒德 主编
2、《普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3、《试论中学课外阅读的选择》肖红辉著
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合的实践探索》马燕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