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前预习环节,根据课程要求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课程重点,从而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策略展开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注重课堂质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对课本知识进行预热,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分析
(一)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即使为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也没有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相对简化,通常仅是表面形式,长此以往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1]。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过于轻视课前预习,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往往是翻翻课本应付了事,甚至部分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导致课前预习的效果无法提升[2]。
(二)预习任务过于简单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对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过于简单,如,将课文朗读一遍,将课文分出段落,查字典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标注等。这种单一的课前预习任务,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也无法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3]。
(三)缺乏正确的预习方法
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前预习是对课堂知识进行预热,学生应独立完成预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对于学生的预习方法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4]。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设计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5]。有一部分教师缺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单纯的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检验学生预习的质量,有的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对于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从而降低了课前预习的质量。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为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任务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发展的阶段,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缺少预习的兴趣。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为学生布置合适的预习清单,使学生能够有针对的预习课本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不积极完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进行检验。
例如,我在开展《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构建课前预习框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仔细阅读一遍课文;其次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知“蚂蚱、樱桃、蚌壳、割掉、倭瓜、拴着”等生词的读音,并用结合学过的词语对樱桃进行描述;最后对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进行检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预习任务中布置的问题。通过设计这样的预习任务,能使学生有条理的进行课前预习,进而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
(二)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前预习质量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应由浅入深的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前预习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新生词,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学生进行单一预习会出现厌倦的心态,长此以往会对课前预习丧失兴趣。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质量,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设计合适的预习题目及步骤,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掌握文本预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进而提高课前预习质量。
例如,在布置《宇宙生命之谜》课前预习时,只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认读新生词无法提高预习质量,因为阅读课文和认读新生词是每篇课文最基本的预习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所以我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设计了预习习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使学生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课前预习习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提升课前预习的效果。
(三)多样化的课前预习形式,增强学生预习兴趣
传统的课前预习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只是单纯的阅读课文,教师运用多样化的预习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将课外资料引入到课前预习中,丰富预习内容,提高学生预习兴趣。
例如,我在开展《开国大典》一课教学时,提前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与视频。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视频,使学生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高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梅.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效果的有效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9,26(21):153.
[2]孙永伟.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奥妙),2020,(1):14-15.
[3]陈清卿.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指导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57):38.
[4]宋雪霞,许红丽,熊志克.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7,14(36):91.
[5]徐丽.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