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多重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以《小猴子下山》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许经静
[导读] “多维互动,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摘要:“多维互动,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力求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基于文本编写的特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凭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多重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文本生字;文本语言;文本插图;学习体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随着教学研究的推进,广大教师们着力于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模式来打破学生单一被动的传统学习状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多维互动,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力求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我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谈谈“多维互动,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的思考及做法。
        一、抓住文本生字 ,识字策略有讲究
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直被视为重点,而低年级教材识字量大,如何让学生乐于识字、高效识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识字教学与课文教学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文本特征,分析生字特点,确定识字方法。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通常把生字单独拎出来进行教学,这样做容易忽视文本,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回到课文中诵读,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识记起来也会比较快速,并且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也有帮助。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生字独具特色,多为动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这些意思相近的动词,如果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来教学会增加识字的难度。根据孩子们语文发展水平,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文本,采取多种识字方法进行随文识字。比如通过抓住字形的特点来看会意字图片猜生字学习“掰”,并做动作。像这样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从中间把东西分开,就是“掰”。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可以掰面包、掰橙子等。“捧”和“抱”两个动词意思相近,孩子们易混淆,需要老师出示图片观察物体的大小,决定用什么词语搭配更恰当一些,随后出示选词填空的检测题,让学生学会区分并且运用。学完这些动词,教师把它们编成儿歌,师生一起动起来,边读儿歌边做动作。总的来说,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动词的特点来看会意字图片猜生字、动作演示、帮动词造句,最后在游戏中巩固的方法,让教材中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主动识字、乐于识字,识字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文本语言,拓展迁移有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中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实践探究得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提炼出重要信息,设计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尝试仿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个性化表达。为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益,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后面的拓展迁移做准备。


课文前四个自然段结构和句式相似,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语言表达的特点,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二到四自然段。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这一自然段的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补充句子“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找出关键词“又大有多”的词语进行积累,通过词语品读体会玉米长得特别好,对小猴子产生很大吸引力。再通过重点词语加重朗读的训练,边读边带上小猴子的动作表情,小猴子的高兴心情就不难体会了。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基础。学习2-4自然段时,让学生成为主角,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借助课件出示的句式自主学习,并说给同桌听,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有了第一段的学习基础,学生答得轻松愉快,教师趁热打铁提问:“小猴子还会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放慢脚步,而不是急切地想把学习知识塞给学生,就如牵着蜗牛散步般,慢慢地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学习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师会看到意想不到的美丽风景。
        三、借助文本插图,语言表达有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文本插图体现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低年级文本中色彩鲜艳、活泼新颖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关注文本插图蕴含的信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述插图,再回到文本中与插图相对应的描述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插图的教学作用还表现在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借助插图把文本故事讲得清楚。想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清晰,板书也是很好的帮手。有人把板书称为“会讲故事的板书”,也就是说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精华,抓住板书内容来讲故事会事半功倍。
《小猴子下山》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讲故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板画一座山、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一片西瓜地、一片树林,并将课文里的关键动词“掰、扛、摘、捧、抱、扔、追”,四字词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结合板画按照小猴子下山的路线用板书呈现,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本重点,同时也让后面的讲故事有所依托。出示课本四幅插图,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用“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说,为讲故事奠定基础。这样有层次地指导孩子看板书抓关键词、借助插图、根据提示来讲故事,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乐于说,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培养孩子们的语文能力。谁说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当他们他们讲故事时那动作表情在你眼前不断涌现,甚至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时,你会为之精彩感到骄傲。
“多维互动,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是基于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和积极地调动课堂互动。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关注文本编写的特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着眼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多种相对轻松的情境中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3
[2]王棋.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0-13
[3]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0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