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等特点,使得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程理念应用逐渐广泛,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所取代。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模式
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过于抽象导致学生在理解层面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与思想。对于教师教学而言,由于其理论知识的概念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讲解法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相关图像,导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新时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对于学生独立性和课堂参与积极性有所提升,而且能够将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以达到教学效果。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为了实现以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将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实际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当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无法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导致互动式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基于此,就需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互动教学模式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在其中穿插教学案例进行讲解。通过教学案例学生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担负人生责任》一课时,可以选择电影《烈火英雄》中的一个片段,并向学生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选择了什么责任?”从而让学生对于“责任”一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认为“担负人生责任”的人并说明理由,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从这一特点出发举办班级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丧失热情,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而采用辩论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度,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机器猫是大雄的损友还是益友”这一趣味性讨论题,帮助学生对于“朋友”这一概念理解更加深刻。由于初中生所处的阶段比较特殊,其思想价值观念并没有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价值观念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友理念。而采用“机器猫”这一角色导入不仅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营造一个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以及正反两方面讨论“朋友”的话题,加强学生对于“友情”的思考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
(三)模拟法庭教学法
针对法治部分内容,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法官和律师,掌握和理解法治的理念。这一教学方法需要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创设法庭的情境,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彭宇案”为引子说明背景信息,并且让学生作为法官说明理由并进行判决。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学生对于法治理念的理解更加直观和立体,并且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互速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不同观点的冲击,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郁智慧. 试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 2019(10).
[2]马国军.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 2019(3).
[3]梁兴华. 论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9, 000(010):59-60.
[4]王娟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分析[J]. 新课程, 2019(2):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