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罗平聪
[导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注重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复合功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应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重视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等培养,简而言之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和语文素质等概念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也体现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丰富、情感态度的熏陶、思维方式的优化、审美情趣的提升等,实现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当前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程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传统的语文课程理念以知识中心论和能力中心论为代表,在某些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面对时代发展,这两种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能裹足不前。以知识为本位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机械训练,学生在题海和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语文教学改革空乏无力。
        为了革除语文教学的弊端,我国全面实施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但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令人忧心现象,即舍弃语文的本真,将语文课上成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些老师,在教学手段上求新求异,多媒体辅助要学成了主要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活动游戏不断,一派“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有些则为了形式而形式,语文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3.教学方式陈旧不当。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高耗低效。

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角色错位和教学方式不当。传统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无视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课堂霸权主宰了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曾几何时,一些老师已经习惯照着教参,让学生拿起笔一字不漏地抄录老师的标准答案,取代了对文质兼美的字、词、句、段个性化的品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灌输,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
        三、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建议
        1.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回归本色语文。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正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在“文”,人文性在“道”,文道统一,体现了语文的特性。语文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要通过语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转变教师角色,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其途径就是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在这里老师不是权威,而是尊重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的不同感受,以灵活的方式传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学相长。
        语文素养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加强专业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深化对新课程改革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学科的总目标基本定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历史性超越。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体现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转变,是对过去错位的培养目标的扭正,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