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部分学校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这些教学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阅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综合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积累丰富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明确认识到阅读教学的价值作用,适当的增加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比例,并根据阅读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语文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阅读教学目标缺少有效性
阅读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指导性作用,其直接决定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脱离了语文教材,不利于其教学作用和价值意义的发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断降低。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北京亮起来》这篇课文时,多会将“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但是,这个阅读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无法让学生在这篇文章阅读学习中,明白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内容。
(二)阅读教学重点缺少突出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对阅读教学深意的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偏离了课文原意,导致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出现偏颇和泛化,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无法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涵。
(三)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多是采用具有枯燥性和乏味性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多是采用“自导自演”的灌输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直接告诉学生小葫芦是如何变黄的,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的学习机会,不利于教学优化。
(四)设置大量的课堂教学问题
语文教师合理设计阅读教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文章的思路,抓住阅读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设置的阅读教学问题较多,甚至部分教学问题缺少启发性,学生缺少充足的学习时间进行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为学生设置“安徒生创作的作品有哪些”、“丑小鸭丑在哪里”、“课文中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丑小鸭都流浪到了哪里”、“读完这篇故事内容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等等,这种设置大量教学问题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把握故事主旨内容。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具体教学措施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1、合理设计基本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各个教学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同,如低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基本目标是掌握字词句,中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基本目标是学生要学会阅读,掌握课文中的主体内容。只有设立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通过在阅读学习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
2、要结合新课改设计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师设计阅读教学方案的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对阅读教学目标起到了指引作用。具体而言,新课改中涵盖了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价值情感目标这三个方面,其指向了语文素养的不同方面。所以,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要注重与新课改进行有效结合。
(二)体会阅读材料中的深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凝结形成,学生只有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够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把握文章中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素材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基本深意。首先,要精准的领会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其次,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宏观层面掌握作者的中心主旨和创作意图;最后,要对阅读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度分析,掌握文章的写作框架结构。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葡萄沟》这篇文章时,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对文章中描写葡萄沟的句子进行分析,那么会使学生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描写葡萄的香甜和美味”。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从整体层面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葡萄沟生产水果——葡萄美味且香甜——居民好客且热情——葡萄沟是好地方”。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型、优美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主体,所以,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避免“过渡预设”现象的发生,注重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观点和想法的自主表达,培养学生的多元化阅读思维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桂林的山水景色,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调动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化且个性化发展。
(四)根据要求合理设计问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无效或者低效的课堂教学问题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出现混乱,降低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要与语文教材进行有效契合,并且,要保证各个教学问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或者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主要的教学问题,并根据此设计具有发散性和深度性的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落花生》这篇文章时,可以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主要问题“花生具有哪些可贵特点?”再根据此设计其他具有深度性的教学问题“文章中将石榴、桃子、花生进行比较分析,有何用意?”或者“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课文中做人应做有用的人?”或者“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还能够从其他植物上获得哪些做人道理?”等等,只有这种具有发散性的教学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深度和有广度的进行文章内容理解,提高自身的阅读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只有语文教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够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根本保障。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其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措施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安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0):115-115.
[2]王亚,骆文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1):59-60.
[3]洪美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3(002):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