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经济建设事业逐步展开,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迈向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梳理中共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共探索 新中国 经济建设道路
从整体上看,中共领导的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走向计划经济(1949-1956)——计划经济时代(1956-1978)——计划经济松动(1978-1992)——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至今)这四个阶段。
1.走向计划经济(1949-195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已经结束,人民成为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但是新政权依然面对着很多问题。为了解决土地问题,1950-1952年中共领导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新中国的政权得以巩固,党和国家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是以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的,在进行工业化建设中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在人民的热情支持下,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推动新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工业布局相比于近代也有所改善。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党和国家还进行了三大改造,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让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据主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同时也使得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起来。
2. 计划经济时代(1956-1978)
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客观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反思了苏联建设经验,并且指明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中共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并确立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追赶超越”,之后迅速的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主要表现为: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和一大二公。这违背了经济规律也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1959-1961年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党和国家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得以调整和恢复,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经济上的左倾思想得以调整,但思想上的左倾却日益增长。1966到1976年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迷失了方向。但由于时代格局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创业精神还是高涨的,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核武器研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3.计划经济松动(1978-1992)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政治路线:停止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这成为了中共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党和国家整装待发,开始了对内改革和面向世界的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农民的自发行为到后来国家层面的推广实行,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相比于之前的人民公社,农民的成产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了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中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逐步的推广起来,中心任务就是增强企业活动,把经营权给企业,把收益权给企业。
在进行对内改革的同时,党和国家还面向世界,进行了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逐步主动开放,形成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推进;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进行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中,党和国家又重新确立了经济建设是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正确目标,逐步去“苏联模式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走向市场经济(1992—至今)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巨大的挫折。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进行了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在这一时期中,党和国家主动融入世界,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创立亚投行;加快自贸区建设;举办并参与G20峰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也推动我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纵观中共领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49-1956)——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进(1956-1978)——计划经济体制的解冻(1978-1992)——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92—至今)这几个阶段。在这期间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2月第1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初中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