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是个思想家,拥有“探索、思考”的智慧,都有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外界,追寻梦想……孩子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往往比成人更加大胆地预计、尝试,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对、错,都是他们独有的认识观,是一种爱智慧的表现。他们的一些问题和感叹是儿童对周围世界地探索、思考和认识,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用它去了理解、诠释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欣赏他们。我们要保持孩子用纯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双眼去看待事情,乐意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思考游戏形式。这学期孩子们刚升入大班,我们应从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思考户外大区域游戏的形式:
1、分组的方式游戏。鼓励有共同游戏构想的孩子一起游戏,推进不同类游戏的深入开展。
2、合作的方式游戏。引导游戏组内能明确各自的游戏事情,使孩子更清楚游戏的具体内容。
3、互助的方式游戏。让孩子明白游戏中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游戏更加得心应手。
4、创新的方式游戏。发现孩子每次游戏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想更多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好办法。
二、观察计划方式。首先我们从游戏的计划时间入手引导孩子学习有目的、有分工、有配合、有思考地与同伴进行游戏。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了孩子记录计划的图纸,内容包括队标、队员、计划图,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记录。
在游戏时间里,我们发现:
1、计划方式。孩子间没有充足的讨论时间直接开始记录,以至于孩子表现出各画各的状态,甚至有争抢记录权的行为。
2、记录形式。用一张大纸来记录小组的游戏计划,这对刚开始学习小组合作计划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分工协作,没有明确组织者,大家都想先去做计划。
3、计划重点。
(1)老师对计划时间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问题不清楚。老师对孩子前期游戏的状况不清楚,以至于老师在计划环节的目标没有针对性,指导不够具体。
(2)孩子对自己游戏内容需要做的事项和成员的分工不清楚。小组游戏的方式需要明确成员分工,知道相互之间如何配合。而刚升入大班的孩子还在学习如何商量分工,更不知道怎样能相互协作。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游戏可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等都不是很清楚。
三、引导策略调整。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在游戏中观察孩子,找到了他们游戏问题的共性点:孩子不清楚自己在游戏中的分工。
我们尝试做了以下调整:
1、调整游戏计划的记录纸,可尝试大纸小卡相结合的方式,给孩子一个学习由个人记录向小组交流过渡的时期。小卡记录自己的计划,大纸粘贴小组成员的计划,这样就有了自己计划的时间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2、调整做计划的结构安排,可尝试增加记录前的讨论时间,给孩子一个充分交流彼此游戏内容的机会。
3、调整好老师对计划、游戏目标的把控,可尝试多观察、多倾听、多询问孩子的游戏,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置贴合孩子实际情况的目标,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有了这一次的调整,孩子明确了自己的分工,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对别人的游戏任务却不太清楚。由于缺乏队友间计划的交流,孩子们常常在游戏时发生一些小矛盾。如:找不到能帮助自己的人,帮别人挖坑时却被别人拒绝等。
四、促进深入沟通。我们意识到这是孩子间缺少沟通导致游戏零默契的现象。因此,“协作”是需要商讨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又调整了计划时间的流程设计,尝试帮助孩子在计划时间里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工作内容,并清楚游戏中自己应怎样协助同伴等。让协商的交流方法使孩子的游戏过程更有序。
1、增加一次记录前的讨论时间。调整做计划的结构安排后,绘制计划前让孩子充分讨论,他们能通过交流确定彼此的游戏任务,也可避免一项任务多人选择或无人选择的情况。了解彼此的计划再绘制自己的计划。
2、增加一次记录后的交流时间。完成绘制计划后再次交流,是为了让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彼此任务的了解和最终确认。
有了这两次沟通,孩子在游戏中,不再是独立游戏。游戏自然而然地变得井然有序。沙堡游戏时间,小闫向小黄队长说:我要开始挖浅坑了。小黄点头用肯定的语气表示:好。小闫开始挖坑,小黄也在小闫的附近挖坑。小何提着装有水的桶朝他们俩走来。小黄看见小何过来了,停下来,用手指了指正在挖的坑,对小何说:倒在这。小何将水倒在小黄说的位置,转身去接水了。小闫对小黄说:我发现有两条线路,一条往这边,一条往那边。我们应该怎么修了。小黄顺着闫指的两条线路观察了一下,说:就先修这儿吧。他们俩按着商量好的路线继续修。小何提着水来了,小黄说:这,倒点水。小黄四处张望喊着:王俊智,王俊智我们需要管道。小王边答应道边往材料区跑去,拿了一个管道回来。小黄他们把管道放在挖好的坑里。
有了对彼此计划了解,有了对彼此任务的分工,他们知道要使游戏继续,就需要找同伴商量,相互配合。孩子们能在游戏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请谁来协助自己,自己怎样配合别人。良好的配合建立了他们游戏的默契度,使游戏进程一环扣一环,不断推动游戏有趣前行。
幼儿有着爱玩的天性,天生就有会游戏的能力。李普曼教授提出:幼儿天生就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常常提出一些尽管稚嫩、纯朴的问题,但却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思考、认识和解释。游戏是孩子们主动探索世界,主动认知世界的有趣方式。让我们来追随孩子的脚步,别让孩子被游戏。只要我们放手宽心,作孩子游戏的后备军,为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需要的,孩子就能创造出他们喜欢的真正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