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新时期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性,维护青少年的积极关系,完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特质,拓展青少年的积极意义,进而探索出一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路径。
关键词:积极家庭教育理念;青少年心理健康;路径初探
引言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环境,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重要且深远的。以往研究更关注家庭背景对青少年教育获得学业成就的关系,系统地讨论了家庭内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青少年教育获得学业成就的影响,但是对于家庭背景、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讨论相对不足。以往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多,基于心理学的、个体的视角,侧重讨论人格和行为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使用一系列具体的人格—行为因素,讨论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家庭环境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使用的人格—行为因素包括:心理弹性、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等。然而,家庭作为青少年教养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环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对于家庭背景的关注相对不足。本文重点关注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讨论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影响。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在青少年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建立了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那么在面对外界不良事件时,青少年通常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冲突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逐渐减弱。父母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可能会遗传给子女,也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②同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将会逐渐变弱,同伴对青少年各个方面的影响会逐渐增强,并逐渐取代父母成为对它们影响最大的人。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从家庭环境中独立出来,顺利完成个体化过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家庭环境因素相比,同伴因素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行为,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结交不良同伴是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如烟酒使用)的近端影响因素。③家庭结构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结构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升,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处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心理状态。此外,单亲家庭中缺失亲人的性别也很重要,缺失母亲家庭的青少年比缺失父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单亲家庭结构,离异、丧亲和再婚等婚姻形式的变化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同样地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这种不利环境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自尊水平较低、人格发育不健全。更进一步地,家庭同胞结构即兄弟姐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亦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更多的是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要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但也有少数研究指出,独生和非独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即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2积极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
2.1采用积极态度,形成积极认知
人的认知风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认知就是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解释坏事情的发生原因。积极乐观解释风格会将成功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将失败或消极事件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定的因素。父母应该拥有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有积极的态度。面对不满的现状,不是指责、埋怨、冷漠,应该用积极的认知来抵消消极的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指出,“父母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
”积极认知有助于青少年自信面对成长困境,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更多资源,提高自我满意度。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既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又能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校园环境设计时要融入人文要素和艺术元素,达到让青少年在环境熏陶中接受人文思想的教育目的。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性,重视心理发展,努力为青少年的心理提供一个舒缓压力的场所。要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教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健全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出学生内心乐意执行的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应自身发展和符合人文关怀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认真听取学校师生、教育方面的专家等各方面的意见。
2.3积极投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当前有的家庭中呈现的误区是母亲为了陪孩子学习出现“失去自我的全陪”的现象,而父亲由于太忙没时间,不陪孩子。有的父母在周末抽出时间陪孩子,但是父母成为“低头族”,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陪伴,也不会增进亲子关系。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处于青少年阶段,逐渐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青少年虽逐渐走向成熟、独立,但在思想和行为上仍需要父母积极指导。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父母要积极投入,并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投入,还有精神上的支持。不“低头”,才能敞开心扉,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些。尤其是父亲要回归家庭教育,要专注、沉浸于亲子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
2.4整合积极资源,思索生命价值
积极家庭教育指出建构积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合作共育。尤其重视家校互助,家校合作。有的父母把青少年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家庭教育丧失;有的父母又把家庭变为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化。积极家庭教育反对这两种做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补充,坚持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同时,积极家庭教育还主张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等积极的教育思想,传承优良的家风、家教;借鉴优秀的文学诗篇,艺术精华,把这些文化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积极资源。亲子共读经典,共学文化成果,既能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素质,又能让青少年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崇敬先贤的高尚人格和领悟其思想精华。青少年在感悟他人的生命价值中,思索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
结语
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长期被社会学家所重视,关注社会分层和不平等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发生的机制。积极家庭教育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重要理念。当前父母应把积极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并运用在家庭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父母对青少年以“积极”为导向,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回归真我,健全人格,让其快乐成长,才能获得持续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爱尔兰)卡尔.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向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美)马丁?赛里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集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