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助力初中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王京生
[导读]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深度与广度有了新要求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深度与广度有了新要求。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活泼好动且逆反明显的年龄段,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初中心理教育的发展。班级心理教育?是大部分班主任工作的短板,也是班主任创新教育的一个方向,将其与班级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初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对初中学生实施班级心理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技能;班级管理
        引言
        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自身呈现出各种心理冲突,日益强化的成人感而伴随着的独立意识与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依赖父母同时并存;与外界接触扩大,希望外界认可与封闭内心拒绝成人触碰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初为成人的勇敢冒险行为和有时表现为不敢决策的胆怯同时并存;因不能全面客观评价而盲目肯定自己成人身份的高傲感与享受未成年利益而拒绝长大的悲观感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很多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言行表现难以统一,逆反心理经常主导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班主任构建和谐的学生发展环境,必须解开此结。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新的切入点入手加以全面论述,希望广大初中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得到借鉴。
        1初中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能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对自己有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抵制冲动行为;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的因此学心理教育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心理教师,而是需要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尤其班级管理更是重点途径。
        2.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教育技术运用原则
        2.1指向性
        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教育技术,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遵循心理教育的规律,指向本班初中生可能发生和已存在的具体问题,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精准设计,努力使心理教育技术对于班级管理在内容、方法、时间、地点上适应本班学生实际,适合本班初中生心理发展实际。如初中学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具体普遍性,但在本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经历、性格气质、价值观的差异而具有特色性的表现,只有解决了本班的具体、特色的问题,才能使班级管理做到人人发展。
        2.2整体性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作为教育单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班整体发展,因而在活动设计中主要运用心理技术,助力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解决学生全面中的问题,本班整体发展中的问题 ,不是单纯解决心理问题。作为设计、实施主体为班主任,与心理辅导活动存在较大的不同,是吸取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成分,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班级管理班主任完全权威,学生自主发展意愿不强的问题,是唤起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唤起本班的积极因素。在新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班主任强化了学生在自身发展的主人意识,学生在全面认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悦纳自己,调整自己;虽然全班学生存在差异,班主任运用心理技术,鼓励每名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本班整体发展。
        2.3递进性
        因学生思想品质、思维能力、审美水平等素养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时,要注意学生适应程度的递进性。每一个学生问题的解决,从学生的知识了解、体验感悟、落实到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设计班级管理活动中,要从各维度的基础是什么,认识后到什么程度、在体验感悟后又到什么程度,回归生活学习到达什么程度,思考运用心理技术能达到的理想程度的具体细节,争取落到实处。


        3对初中学生实施班级管理运用心理技术的方法
        3.1创设和谐积极的班级管理环境中心理技术的运用
        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竞争问题,会导致学生自身内心冲突,同学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班际之间会存在各种矛盾,使班级管理环境存在各种不和谐。要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将心理辅导技术还原在班级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互动的过程,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班级管理更为顺畅。初中班主任一般管理风格较为突出,而学习运用心理技术的解决问题,利用小游戏寓教于乐,就会有奇特的效果。当看到学生精力不集中、过于疲劳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做“大风吹” “乌鸦与乌龟”等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再次焕发热情。当然做这些心理游戏背后的心理原理班主任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提前准备,灵活应用。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短平快,达到效果迅速停止,立刻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
        3.2突破班级管理问题结点的心理技术运用
        在班级管理中,越是问题的结点,学生的阻抗问题越严重。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认识问题,积极去解决问题,就要在学生心理上下功夫。如考前紧张,最有效的方法是做放松训练,靠说教是没有用的,最好教给学生缓解紧张焦虑的方法,如呼吸放松、自我暗示等,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如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认为对自己不公平,班主任硬圧也是不好的,首先需要运用心理技术, 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回归到事件本身思考问题,才能正视问题本身,解决问题本身。
        3.3培养班级管理积极价值导向的心理技术运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班级或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引导,需要培养。心理技术能让学生将抽象、生硬的名词转变成学生看得见,感觉到的内容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如 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立志成长,用心体会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每位学生都在心中培植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4构建家校协同的班级管理体系的心理技术运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其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在班级管理运行中,要积极发挥家庭、家长的作用,与学校班级协同共育,构建无缝对接的班级管理体系,需要家长对自己的身份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中,在家庭生活中主导学生的教育,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要熟悉班级管理,配合班级管理。一般学校将心理技术界入家长工作,主要用于改进亲子关系。其实心理技术在构建家校协同的班级管理中,还可以强化家长角色认同,调整班主任与家长的互动关系,培养家长感受孩子的同理心,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技术运用于班级管理,可以唤起各因素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各主体自觉进入角色,为学生从家庭与教室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然,心理技术有其较强的专业性,班主任不冒然使用,需要从心理学基础原理学习入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入手,从调整自身的心理体验入手,一步一步逐渐提高自己,才能将心理技术与班级管理融合的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闫凤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自尊品质的培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14).
        [2]安同和,霍金英.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
        [3]金爱国.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9(28).
        [4]罗贺珍.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考试周刊,2019(18).
        [5] 黄惠清.新时期农村中学初中阶段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新课程:中,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