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交际活动也更加广泛、活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已经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交流的素养。”而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所以对于农村一线的小学老师来讲要想办法培养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培养;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提高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农村小学一线教师,我发现孩子在课余时间总是能够认真倾听伙伴说话,进行自主交流,甚至侃侃而谈,可一旦到了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时就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很多孩子表现出紧张、胆怯的情绪,表达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只言片语,更有甚者是无话可说。而倾听者往往是漫不经心或不知所云。因此,如何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让孩子热衷交际、善于交流,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农村一线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结合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用语环境。
(一)从规范语言环境入手。现在的农村学校虽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老师基本上都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但孩子们平时校园交流用语通常是方言,有极个别年老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很多时候使用方言教学。于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交往中,很多孩子能用方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叫他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他往往就会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表达。方言语境给孩子的口语交际训练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营造一个普通话交流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师生们都要从思想上认识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普通话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言,是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是中国法定的中华民族共同语。其次,老师要树立榜样作用。平时老师间的交流要使用普通话,尤其是教学时不得使用方言。还有师生接触交谈尽量用普通话,而且要从一词一语中引导孩子说话规范,用词准确,说话完整,为孩子做好示范。再次,要求孩子之间交流也要用普通话。鼓励孩子多用普通话交流,而且要教会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伙伴口语表达过程中的毛病,互相纠正促进。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为什么孩子之间的交流会让他们兴味盎然,而到了面对老师表述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了呢?如果让孩子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他自然就会因敬畏你而紧张,因紧张而思路卡壳,无法清晰表达。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建立起民主、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借以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畅所欲言。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还要多鼓励。教师不能吝惜鼓励用语、微笑、手势等一切鼓励方式,要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你的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大拇指”会让孩子信心倍增。有很多时候孩子的思路都会卡壳,但只要他的思路不断,还能继续表述,就一定要让孩子讲完后,再讲评,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知道孩子敢于用不是母语的普通话交流,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用词太吹毛求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兴趣,会让孩子失去讲下去的勇气,甚至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在孩子的表述完了以后,我会与孩子商量着改正刚刚表达得不对的地方。例如,对他们说:“XX同学,如果你把刚才的XX词换成……”另外,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不是忽视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讲,而其他的孩子在忙自己的事,或一副心不在焉地样子,甚至于当这名孩子在表述的过程中出现一点错误,其他的孩子就窃笑,这样无疑会对讲的孩子的自尊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这样,没有几个孩子会有勇气讲完的。如果让活动形成这样的氛围,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那就是再没有人敢参与。我们可以让其他孩子在倾听的时候,注意他讲的过程中用的不对的词语。
在他表达完后,一起讨论,修改,借以形成互助,合作的交际氛围。我们要让孩子既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学会倾听,合作,帮助,相互鼓励,让融洽的用语环境伴随他们的每一天。
二、低起点,低要求,循序渐进。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目标让他觉得遥不可及的,他怎么可能为之努力。设想一下,让一个三岁小孩去挑一个百斤重的担子,他有可能会去试,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正确地判断。但如果你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试,他还会不会去试?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目标。针对农村孩子少用普通话交流的特点,我是这么做的:课堂上提倡用普通话表达,但对表达有困难的孩子,允许先用方言表达,或可以普通话夹方言表达,然后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把方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普通话再表达一遍。这做法看起来好像与规范用语环境矛盾,而且很麻烦,但是,却贴合农村的实际,对提高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水平非常有用。这是因为农村孩子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是用方言交流,在课余时间也基本上是用方言交流。就是学校要求用普通话交流,这种状况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方言是他们从开始讲话就用来交流的,要让他们一下子不用,是很难适应的。从方言到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许多孩子使用普通话说不好,但使用方言却很轻松而且能较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最初阶段要求孩子能说时是可以适当让他们从方言开始,并进一步加以引导。先让孩子“说”起来。帮助孩子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出丑的心理障碍。
三、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为了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激起浓厚的交际兴趣,教师就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精心设计交际情境,活化教材内容,让孩子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人。如:部编版第四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推荐一部动画片。授课时,我先让孩子观看几部动画片片段再引入本节课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动画片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且他们日常看过的动画片实在是太多了,张嘴就能说上一部。因这个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开展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极其踊跃,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就地取材,激发思维。
我们经常听到说农村的一些教师总感叹,农村的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太少了。其实,社会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农村的也不例外。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夏天,万木葱茏,鸟语蝉鸣;秋天,天高云淡,果实累累;冬天,瑞雪纷飞,银装素裹……而农村孩子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玩泥巴,烤红薯,挖竹笋,采蘑菇……更是难以一一列举。“见多识广谈资盛”。教师应结合农村这些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多带孩子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自然,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以这些所见所闻,激发孩子的想象,放飞孩子思维。
小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时候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用语环境,训练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不拔高要求,不降低标准,训练的话题贴近生活,走近生活,并树立起大语文观,加强各学科资源的整合,肯定能使孩子成为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交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乐凤明.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
2.周文莉.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 福建教学研究, 2013(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