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理解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教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痛点。随着教育改革步伐地不断加快,语文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占据分数比重较大的阅读理解,还有很多学生处于懵懂状态,缺乏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针对于此,本文试图从实际教学中对小学低段阅读理解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低段;阅读理解;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每一次阅读都离不开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低段(包含一、二年级)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也是语文教学的萌芽阶段,这一学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应落脚在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和对浅近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小学低段阅读理解的特点是文章短小,题目浅显,要求简单,答案明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大部分题目,畏难情绪还没有产生,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能够在小学低段得以更好地进行。随着年龄的增大,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掌握和提升该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阅读理解以文本的方式呈现考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认识的字太少,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读通、读懂文本,常常需要老师读题,此时,学生学会认真听题就显得重要。一年级的文本简短易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文本大意,题目浅显易懂,阅读理解难度较低。二年级的阅读理解文本有所加长,内容难度也相对一年级有所增加,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可以引起探究兴趣,增强做题信心。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初读文本时习惯性地关注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这对做题本身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识字量少,词汇量匮乏,理解能力还不够,过于纠结与题目无关的生词难句,不仅会打击他们做题的信心,还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初读文本时,遇到不认识的词句,可以先跳过,等到做完所有题目后再回头探究。
二、浏览题目,携问再读
(一)理解题意,明确目的要求
小学低段学生识字量有限,很多时候独立读题有困难,老师常常帮助学生读题,不少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一旦脱离老师的帮助就经常读错题。读题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能力,不能读题就无从谈做题,不能准确读题也无法做对题。所以阅读理解训练中,读题能力不可忽视。读“题”多遍,其义自现。首先,学生可以从较短的题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其次,读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结构规律,明白不同题型对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和心态。只有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做题正确率。
(二)先对简单题目进行解答
考试中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做题顺序,阅读理解也是如此。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小学或中学,每一次的阅读理解都会有简单题和难题之分,简单题用时最少却最易得分,站在考试的立场来看,是最“合算”的。再者,简单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当把简单题都做完后,得分的踏实感无疑会增强学生攻克难题的信心,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题目。
(三)提取关键信息,定位答案
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扫描,更需要大脑的加工,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的提取过程,大脑需要将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过滤,留下有用的关键信息。在掌握了文本大意,理解了题目要求后,再次浏览文本,就不难发现文本的哪些部分与解题无关,哪些部分是解题的关键,很明显,答案就隐藏其中。
(四)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小学低段阅读理解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能力还比较弱的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对象决定了题目对理解能力的考察不会太难,所以绝大多数题目的答案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原话来解答,因此学会找原话并借助原话解题是低段学生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到原话后,用一定的标记手段做好标记,多读几遍,经过初步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五)按图索骥,逐题解答
找到有助于解题的原话后,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 ,二者相结合,学生能很快判断出答题是否需要对标记好的原话进行加工。小学低段阅读理解多数题目可以直接运用原话解题,这类题目只需按图索骥即可解答。而少数题目需要学生理解咀嚼关键信息,再对其进行文字加工,即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的题目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理解能力的增强,所占比重也会不断增大,这是语文教学无法回避的事实,高年级学生在练习阅读理解时,要多注重力求挖掘原话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缜密思考,精准措辞,不可一味追求寻找原话。
三、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成后再次对题目进行检查,是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各个学科都应如此。学生在做完题后身心处于放松状态,较为清醒,容易发现解题过程中不易察觉的问题或笔误,通过检查修正可以提高答案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小学低段阅读理解的检查比较轻松,首先确定审题是否有误;然后找到文中做标记的句子,对照答案是否准确;如果是自己组织语言答题,需将答案多读几遍,检查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流畅,以及标点符号是否完整等。
四、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行,老师引导与家长监督双管齐下。多读多写多思考,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良方。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举办亲子阅读等,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有深度地阅读,这样的阅读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养分。大量的阅读还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做题争取宝贵的时间。光阅读还不够,边读边思考,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长此以往,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了语文素养。在校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兼顾每一个孩子课外阅读指导和习惯养成,所以课外阅读更多的是在家里,家长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者,如果任凭学生自由阅读,一是阅读内容得不到把控,二是阅读习惯得不到纠正,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护航下,让学生热爱课外阅读,养成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结语
在小学低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既可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奠基,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为高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理解在老师和学生眼中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只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将其总结成系统的方法,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抓手,并不断训练,相信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优化语文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可创造性地尝试不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以更易让他们接受地方式展开阅读理解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咱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阅读教学[A].课外语文(阅读与作文),2016(13).
[2]郭四清.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A].课程教育研究,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