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低段学生应“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①小学语文教学由课堂向外延伸,阅读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导小学低段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如何培养其阅读兴趣,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参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音频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又有了一些新认识和思考。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养阅读素养。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方言就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方言因为有地域局限性,对人们的沟通交流也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大人们的语言习惯或多或少会地对小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小学生的语音成长环境也是复杂的。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方言就分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和徽语。(详见《安徽方言分区示意图》)“安徽省内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各地话n和l声母不分。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旅”②读音规范,发音标准的音频朗读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音频教材为小学低段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音环境,对于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帮助学习普通话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小学生今后的阅读素养提升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二、增强文本体悟,架起沟通桥梁。
笔者最初听音频故事的时候最深切感受就是朗读者的朗读水平高超。他们在用心用情、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者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不同的文本题材和内容,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二次加工:叙述语言讲着读,描写语言描摹读,角色语言个性读……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强化感知,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原本单纯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精妙的“乐符”,这样语言充满童真童趣,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诗歌朗诵富有韵律,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地呈现文本,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文意,更不要说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感受文章背后的寓意等更高的阅读要求了。但是,朗读者在朗读文本时利用不同语音、语气、语调和朗读技巧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其趣味,韵味和情感为孩子与文本直接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再次书面阅读的冲动。
三、提升听力水平,提高专注素质。
用心倾听也是一种能力,在许多场合,信息的吸收者需依赖于良好的听力,培养学生的听力已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杨海平在《兼听则明》一文中提出“听力主要由辨音力、理解力、意象思维力和抗干扰力构成。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根柱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很应同样重视。”③可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是不争的事实。
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能力、小学低段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外部环境氛围的创设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听力水平训练产出影响。因此,音频教材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老师、家长自身素质缺陷。声情并茂的朗读音频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低段学生无意注意。在倾听的时候,学生会很专注,生怕错过了重要的情节,久而久之,专注力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四、培养朗读能力,提升朗诵水平。
小学低段学生之所以喜爱听“喜马拉雅”、“凯哥讲故事”里的故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内容感兴趣,令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被朗读者美妙声音所吸引。笔者发现有些内容挺不错的故事并不会让自家孩子感兴趣,问其原因。孩子说:“不喜欢这个人的声音”。而那些孩子爱听的基本都是朗读者音色醇厚、语音优美的故事,而且对于感兴趣的片段还乐此不疲地进行模仿。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也是这样。听到感兴趣的音频教学内容,学生会自发地模仿、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诵水平也会大踏步地提高。
五、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不管是央视大制作,还是名家出品,凡受到学生追捧的音频作品大多是制作精美的。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朗读者的朗诵水平,抑或是精挑细选的朗读配乐,都需要浑然天成,自成一体。这对音频制作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同样,高品质高水准的音频教材会让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是陶冶了情操,可谓是“一箭多雕”。如: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玫瑰之声美文美听”音频阅读公众号于2020年3月3日成立以来连续推送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部编教材同步阅读音频课程。其中二年级下册第5课同步阅读音频教材——《好事做了一火车》是由沈玉洁老师朗读的。沈老师亲切、平实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朗读风格再次重现了雷锋助人为乐、平凡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伴着古风钢琴曲《青石巷》缓缓送到耳畔之际,雷锋的形象慢慢被声音勾勒,一位可亲可敬的雷锋叔叔仿佛就站在听者面前。《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突破时空局限,拓宽教学途径。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本的生活、工作节奏与方式,在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线上教学”拉开帷幕,各地均录制了不少高质量的录像课供广大学生居家观看学习。例如:在安徽省的小学语文录像课里,就有不少老师采用音频助教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老师轻柔、唯美的朗读声中静心聆听,既强化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发展思维。虽然不能待在教室近距离地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但是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错。通过本次线上教学的成功实践,也让我们惊喜地发现,音频教材可以打破原来课堂的时空局限,进一步拓宽了教学途径。
总之,利用小学低段学生爱听故事、看绘本的特点,积极拓展音频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听力水平意义非凡,既能为语文课增添更多的色彩,也应当成为语文老师的担当,音频阅读教学必将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上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王祥灿 《浅谈安徽方言语音特征与普通话的差异》
杨海平 《兼听则明——小学语文听力训练探析》[J].考试周刊.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