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高秀林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高秀林
[导读]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逐渐推进落地,要求学校扩大初中生发展与选择道路
        摘要:近年来新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逐渐推进落地,要求学校扩大初中生发展与选择道路,深刻认识学生未来成长成才与初中阶段文化教育的密切联系,尤其体现在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授上。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生思想品德与法治意识养成的重要手段,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本内容,始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生命。目前,各阶段学生尤其是刚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的各种德育方面问题逐渐浮现,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思考,通过初中生心理分析和课堂优化提出高效教育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化
       
        1 核心素养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适合个人发展的能力与思想即为核心素养。可见,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具有个体性与优劣之分。我国目前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包括四个方面,即学生道德认知与法律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水平与法律素养的提升。优良核心素养要求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在世价值观,有利于构建其较准确的法律认知与法治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来初步实现,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的灵魂,也是其最终教育目标,尤其是对于正处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初中阶段作为人生重要阶段,该阶段学生岁数大多在14至16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开始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时对其德育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同时,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具备青春期叛逆、情愫萌生、妄想不劳而获等普遍心理特点,对其德育教育工作增加了阻碍。另一方面,初中生自制力检查,如果未能正确引导其叛逆心理,且忽视初中生法治知识教育,很容易造成初中生犯罪的遗憾结局。因此,思考并分析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德育法治教育效率低下的形成原因,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并落实解决,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为国家供给更高质量人才。
        2 核心素养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的难题
        2.1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可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初中生普遍处于青春期阶段,通常具有对家长、对教师、对学习的叛逆心理及行为。传统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往往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要,以至于初中生群体往往出现成绩下滑、性格叛变的现象。二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学历及学习成绩更加看重,导致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面临着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因此,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初中生往往将学习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考试学科上,缺乏自我认识与完善的空间与时间。三是大部分初中院校过分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部分院校聘用专业素养不足的教师,默守陈规,不懂创新,从而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2.2 初中生叛逆心理影响课堂效率
        ⑴渴望独立心理
        当代初中生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中心,集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宠爱及关心于一体。当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部分家庭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质量,选择送孩子去读封闭寄宿式重点初中。在基本脱离家庭的封闭式初中教学中,学生为适应成长独立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增多。另一方面,初中生随着离开家庭步入更成熟的学校群体,与家长的沟通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不愿与家长沟通、不让家长进自己的房间、不与任何人讨论心事等现象,不利于初中生与父母老师的沟通了解。独立性意识逐渐强大的初中生回到家庭后开始和家长有不同看法,甚至事事不愿听从家长建议,严重者顶撞家长甚至离家出走,不利于初中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养成与正确法治意识的树立。
        ⑵攀比心
        大量研究表明,当代初中阶段学生有严重的攀比心,体现在服装等各种潮品的穿着、零食饮料甚至男女朋友等各个方面。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孩子作为家庭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吃穿用度往往十分体面,并且有大量生活费。初中生们朝夕相处,有较强的攀比心,不愿意比别人差,往往具有“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心理及对家长的要求,这种攀比心理往往成为初中生道德素质不合格甚至触犯法律责任的重要隐患。


        2.3 存在较高的初中生犯罪率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以来,初中生犯罪率持续升高,主要集中在盗窃、斗殴等行为,甚至存在极少数强暴、杀人等重大刑事案件,这无疑是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盗窃还是斗殴行为都是为了一时痛快,不了解盗窃需要付出的法律责任,把握不好打斗程度,都是初中生缺乏法治意识的体现。初中生犯罪,无论罪行轻重,不仅是对其道德教育的失败,更是对其法治意识培养的严重忽视。因此,构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高效课堂,是目前核心素养下一项重大挑战。
        3 构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基本对策
        3.1 优化创新课堂模式
        ⑴结合生活实践中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
        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应用与实践性,需要结合生活实践与社会实事进行教授学习。区别于传统课堂我讲你听的学习模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该具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意识,例如增设班级读报会,通过报纸上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们理解学习正确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知识,再者带领同学们观看新闻联播及今日说法等社会节目,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⑵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
        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容易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探讨,同时给一些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较大的初中生一个放松与思考的空间。创建丰富而轻松学习氛围的方法多样,例如关于社会实事研讨会的开设、班内辩论小组的对抗以及正能量小品的表演选拔等等,有利于一步步引导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处事能力以及端正的价值观念。
        3.2 创造家庭学校合作教育体系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可以有效防治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产生。初中生叛逆心理主要是由于在学校的独立性培养不再适于家庭环境而与家长产生的意见不和的矛盾激化。将学校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降低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由教师组织家长定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避免家长对孩子的多度溺爱,家长主动向老师咨询教育问题,进而防止初中生过度的独立心理、叛逆心理及个人领域心理发生。
        3.3 加强初中生法治知识普及
        为有效避免初中生犯罪,教师需切实加强对其法治知识的教育普及。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案例讲解普及使学生了解到盗窃、斗殴等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同时,定期召开法治知识主题班会,加深学生印象。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对初中生心理情况的观察也很重要,避免其心事郁结而冲动发泄实施犯罪。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引导着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综合发展,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根本内容,始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生命。为优化落实初中生良好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创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教育体系,防止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出现叛逆心理;需要重视初中生法治知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降低初中生犯罪几率。总而言之,成功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为国家教育出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金.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旬,2018(7).
        [2]庄志端.浅谈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89) :654.
        [3]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D]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