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感对阅读的驱动效应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常先阳
[导读] 培养情感,让学生自觉产生阅读期待,达到乐学乐教 的双边效果,形成未来社会教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多。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心理需要。
        关键词语:情感、驱动、阅读
        内容提要:培养情感,让学生自觉产生阅读期待,达到乐学乐教 的双边效果,形成未来社会教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多。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心理需要。
        其实藏在我内心的故事很多,很多时候也想向大家分享一下,但始终觉得说不方圆。前几天我与几位朋友一起谈及教学方面的种种感慨,他们对我倍加鼓励,极力邀请我好好感受一下教 学三四十年的得失。好意难却,于是,我就回忆了近十几年的语 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一、情感是点燃阅读的“火花舌”
        情感作为行动的内驱力,主要功效是能唤起行为,引导机体向着某一方向,维持行为,到达目的。这种动力作用在人的各种
        生活实践中表现得犹为突出。一旦离开情感,单靠认知,认识了某件事,表现为只是知道那件事该如何去做,但未必一定要去做,即使去做了,也是被迫的,毫不具备主动性,换言之,叫缺乏情感投入。只有当人对某件事产生了情感,强烈的情感使人生机勃发,各种创造性因素,高度激活运行,让人愿意为之,想去做,并顺利完成任务,往往可能会当人当面发表个人看法,即“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阅读教学说复杂就复杂得很,说简单就简单得像信手拈来一样。我们语文教研组,曾经多次对阅读教学纳入主题研究,最终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阅读动机其实多种多样,但真正推动阅读行为的还是情感因素。用我的通俗的话说,情感是点燃阅读的“火花舌”。 读者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外界刺激和主体的内在运行,经过无数次的契合,积累了大量的情感因子,再加酿造整合,既成为艺术创造的蕴藏,又本身自求活性,建立起自发的情感吐纳机制,既让情感发酵,又让情感释放,因此,一旦认真地对待人生,阅读就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情感就能达到一定的蕴藏量,也就是阅读的“胃口”越来越大。我们喜欢说“好孩子是夸大的”,的确。四年前,我通过讲故事比赛来达到二年级口语交际的单元教学目标,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一一看谁的故事多......第二天清晨,许多学生一来到学校就给我缠着要给我讲故事,本来3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上了5节课。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成就感。 虽然没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我看到了儿童的智慧,发现了儿童情感变化的动因......读者因为这种情感的积累,因为这种情感的活性,才成为调动生活的库 存,开发阅读创造力的动机,成为点燃阅读的“火花舌”。驱使读者手舞足蹈,言语歌咏,一吐而后快。
        二、流贯阅读过程
        一位先哲曾说:成功是持速不断的过程。正确,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持续“充电”我们该尽责任。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他点燃了阅读激情,驱使读者阅读兴趣昂然,而且还流贯阅读的全过程,生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阅读 情感不仅伴随读者进行创造,还赋予形象以情感的生命,而当形象确立,读者又能从形象的逻辑中深化情感,推动情感继续发展,从而使读者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开发,构成动型关系,良性循环。比方说,以前我们看小说《西游记》其实就是神话,那个不 晓得,为什么我们看了一次未过足瘾,还要看第二次,并且很多 时候替孙悟空跺脚,生怕他斗不过妖精,其实这就是情感在作怪。

再如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读者别有用心,阿Q到底整么死,结局到底怎样,狂人真的是疯子吗,为什么多数人显得愚昧?
        但由于作者的情感上扬,主体和对象,作者与人物融为一体,随 着情感的流贯处处“柳暗花明”,水到渠成。虽然这是“不完整 构思”但表现出来的情感却是完整的,始终让读者产生“一种不 满足”之感(没读够),这种阅读期待潜滋暗长。
        三、真心实意走进阅读
        在这里,我来为阅读做个反证,请大家做见证。如果说没有情一虚假的情一减力情都是阅读的克星,不仅没有触动作用,反而倒退,从而反证了情感的驱动力。只有真心实意走进阅读,读懂文章,才能产生阅读的快感,才会出现阅读期待。打个比喻,一个胃口好的人,那时都想吃东西,一个老胃病患者见到食物就心烦,同样,产生了阅读期待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在思考怎么去读书,见微知著。事实证明,不仅要有情感才能产生有效的阅读 冲动,就是阅读的过程也需要情感渗透,需要良好的情绪来维持。心不在焉是阅读不下去的。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学者,她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的情景时说道:有时鲁迅读了一段文章,闭目很长时间,给人以发呆的感觉,这正说明伟人,名人读书也必须动脑筋,动真情。再如,很多高中女生,大学女生,特别爱读散文,也特别擅长写散文,究其原委,就是她们既发现了“爱”,也正在追求“爱”,这就是因为他们既有充溢富实的情感,又有浓烈良好的情绪。请我们这些古板的老先生,不妨走进高三女生的生活,你一定会发现,他们都是作家,写作散文,写作情诗的高手。就是执教他们的语文老师也无与伦比。那么这些优秀 作者写作素材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一一广泛阅读,大容量吸收(用今天教学的时髦语叫大语文观)。说白了,这就是真情实感,也就是生活的投影。
        四、培养情感
        文章本来在《真心实意走进阅读》就计划收尾,但考虑到情感对阅读驱动作用如此重要,进而再哆嗦几句,恳请大家原谅。
        (一)走进童年,走进学生。
        教师要舍得放下架子,要晓得当初你是先生的时候并没有学到今天新教育理念下的知识。既然如此,你就和今天的学生是同学了。那你就得多去学习,多去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足以说明知识是需要更新的。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多是朋友关系,弟兄关系,姐妹关系,让共同语言产生。
        (二)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亲切。
        我们曾经做过“访万家活动”,当时是作工作任务在完成。今天回想起来,错了,应改做常规工作。只有经常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彼此关系才会靠近。否则学生怕你,家长不理解你,那情感是培养不起来的。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
        文形并茂,声相兼备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感觉,多方面给孩子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学乐教的学习氛围不知不觉地产生,最后,我想用 一句话做总结:我们这些教书匠一定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