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曾庆明
[导读]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重要内容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目前,在新课标改革和社会的进步下,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当今社会,孩子独立性差,长辈娇宠,年轻父母欠缺方法,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导致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越来越差。因此,广大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都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研究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效果,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下面简单谈谈我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做法。
一、学习掌握规范内容
        学生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它要靠我们后天培养,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慢慢地逐渐形成。教育者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作为小学生必须掌握《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日常规范》内容,它们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熟读成诵,才能让《守则》、《规范》、《常规》深入人心,也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是:
        1.开学第一天,抓好常规工作。放假回来,对于一些规矩,有些同学早已抛掷脑后,我会利用开学前报名的时间,组织学生再次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学习和训练结合起来,开学第一天正常有秩序进行。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等对“学规范、学做人”为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学习氛围,促使学生重视常规学习,从进校第一天步入正轨。
        2.把握好开学第一周的常规管理。在第一周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与训练,通过讲、背、导、评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开始。讲,指的是班主任讲解《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常规》的内容及做法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细则;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常规》,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内容;导,指的是教育者采取各种方法及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并明白怎么操作;评,指的是班主任要客观公正评价学生行为。
        3.利用各学科知识渗透学习。在《道德与法制》课、《综合实践》课、《劳动教育》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常规学习。
二、认真指导系列训练
        学生在学习学习《常规》之后,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上,还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长期、反复、严格的训练。训练时可重点作好以下几点:
         1.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要明辨是非,随时提醒自己。比如,学生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每一次作业的书写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礼仪,等等。一开始可能有点儿“累”,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习惯了,且让你一辈子受益。不断完善,追求完美。好的习惯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完善,正如有人所言:三天改变观念,三个月改变习惯,三年改变命运。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完善的过程。


        2.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给予正确评价。行为训练不但要有指导,还应该有及时地检查。每过一个阶段,就要对学生的行为情况进行检查,给予一定的评价。对行为要求掌握好或者进步较快的学生,可通过广播、张榜、橱窗、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表扬。同时,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指正,反复训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
        4.建立督导机制。良好行为的建立除靠自身努力外,还要靠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就更有利与良好习惯的建立。
        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能“说话”,把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将校园文明口号进行整理、装裱,在走道橱窗上、楼梯墙面张贴、悬挂。学生创作的文明口号内容十分广泛,有关于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有关于上课纪律、学习常规的,有关于爱护花草树木的等等。让学生自己制定自己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细则,“让学生教育学生”结果表明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
三、深化开展行为评价
        行为评价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学校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手册》,每册分为学校周评,家庭周评,激动指标三部分内容。学校部分从爱祖国、勤学习、守纪律、礼貌待人、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健康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家庭部分从自理能力、完成作业、接受教育、活动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机动部分从学校、家庭部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评价分为两周一评,评价的形式是“自评——组评——师评”和“自评——家评”,对突出优良行为实行加分,对突出不良行为实行减分,最后统计出总分,根据分数划分等级,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在评价手册上设计了家长和教师意见,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三结合教育网络,这种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也有效地促进校风校貌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规章制度规范行为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掀起学习《守则》、《规范》、《常规》的高潮。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升旗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制度、路队制度、校园普通话制度、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经过扎扎实实地训练,辅以各种奖励机制,多数学生能够逐渐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