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提高读写结合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潘静静
[导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处于入门阶段,他们有表达欲望,往往缺乏一定的技巧能力。
        【摘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处于入门阶段,他们有表达欲望,往往缺乏一定的技巧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练笔时引导模仿创新,课堂中捕捉写话资源,就能有效提高孩子写话能力。
       
        翻开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精美的插图让人浮想联翩。那些充满童趣的选文、回归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学生更是喜闻乐道。它让学生享受美,更为学生语言表达、想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巧用教材文本,充分发挥部编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一、依托文本进行写话教学必要性
        1.基于“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其中特别关注的是语言运用能力。
        2.解读“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写作是重要的一项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的写作称为“写话”,这样准确的定义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表达的需要。
        3.纵观教材编排
        通过对部编教材一二年级写话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部编教材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年段目标分别落实到每一次写话中,学段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写话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大。
        二、巧用文本,提高读写结合有效性策略
        (一)重视文本词语,丰富语言积累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首先要突破的是字词积累,部编教材识字教学便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部编教材中,有较多的语言积累素材和练习,尤其是一年级为了写话做准备,课后和园地中有较多字词的积累训练。 “读一读,记一记”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是积累语言的第一步,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化,从而成为自己的语言。如,一下《语文园地二》中的量词积累就是很好的积累素材,不仅能感知语言的规律,还能收获量词的独特魅力。
        另外,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阅读中积累词语。笔者在班级黑板上开辟了一块“词语加油站”,学生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好词积累到黑板上,后面写上学号,小朋友就非常开心,有自豪感,阅读和积累的积极性很高。一周以后,把这些词语打印在纸上,回家读一读,选几个说一句话,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二)挖掘文本语段,引导模仿创新
        部编版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仔细斟酌而来,充满童趣,很多文段语言优美,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挑选部分精彩的语段,提炼一些简单实用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写话(说话)训练,收效更为明显。
        1. 精彩纷呈处——仿写
        (1)仿优美句段
        部编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句段,教师可帮助孩子在阅读中理解、积累这样的语句,引领学生进行仿练。
        例如,《荷叶圆圆》课后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苹果        ,          。
        教师可以把各种类型的苹果带进课堂,从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手感等不同角度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调动多种感官,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2)仿奇特想象
        写话应凸显出儿童丰富奇异的想象,灵动童趣的语言。作为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这一身心特点激发孩子的潜能?教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想象奇特的句子细细品味,再展开奇特的想象翅膀进行仿写,一串串灵动的文字就会流于笔尖。
        例如:在教学《彩虹》时,我引领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我”还会在彩虹桥上干什么。
        孩子们脑洞大开,有的写:如果我骑着心爱的小自行车到彩虹桥上,在上面骑来骑去,那不就成了云霄飞车了吗?有的写:奶奶,您夏天用的那把扇子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轻轻一摇,那不就是阵阵微风吗?您就不会感到热了,您高兴吗?
        (3)仿段落句式
        有序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是儿童写话的难点。教师可挖掘教材,为学生搭建有序表达的支架。如教材中的“总分句式”:《妈妈睡了》、《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连接词句式”:《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泼水节》等;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式”:《小壁虎借尾巴》、《蜘蛛开店》等,都能作为引领学生进行有序表达的练笔支架。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时,先引导学生理清描写粽子这段话的写法:第1句,看到的样子;第2句,闻到的香味;第3句:尝到的味道。然后出示一袋橘子,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进行说话练习:这是一个(          )的橘子,一剥开橘皮,就(       ),放进嘴里一咬,真是(        )。
        2.文本留白处——补写
        教材中总是留有许多空白,藏着许多意犹未尽之处,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增添课堂张力的有效空间,在教学中若能适当挖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学完第20课《蜘蛛开店》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蜘蛛的性格特点续编故事:蜘蛛还可能开些什么店,挂些什么招牌,又会有怎样的客人到访,收到什么样的结局呢?写话过程中,学生大胆模仿,续编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忍俊不禁。如: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帽子吧,因为帽子织起来很简单。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帽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顾客来了,竟是一头蓝鲸。蓝鲸那么大,帽子好难织啊,蜘蛛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累到在店里。据说,后来再也没人看见过它了。”
(三)借助课文插图,捕捉写话资源
        部编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这些插图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密切配合课文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1.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低年级教材的文本表达精简凝练,许多插图蕴含着比文本更广泛的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点,进行想象补充。
        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第二幅插图是动物们看到老虎后逃跑的情景。课文中只是用“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描写。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那些动物的神态,想象小动物们会怎么逃跑。
        把插图中动物的情绪与行动由图画变成文字,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插图丰实文本
        教材中有的课文十分简单,文字提供故事方向,图片进行细腻的描写,图文互补,这时就可以借助图片进行合理想象,丰富文本。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咕咚》一共有四幅图片,本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展开阅读,并能找出信息推测“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狐狸、山羊、小鹿会有什么表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3.借助插图学会观察
        学生虽然有观察事物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写话往往是空洞无物的,并不是学生没有进行观察,而是他们的观察缺少正确的指导。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是“缺乏稳定性,持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需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而部编教材中的诸多插图,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地进行观察。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时,抓住“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句话,引导学生从小水珠的视角观察图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它看见了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巧用教材,挖掘利用教材中一切可供于写话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写话的乐趣和实用性,克服写话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达到有效提升低段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