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三位一体”观匡思维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匡思维
[导读] 儿童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维度的关注和投入
        摘要:儿童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维度的关注和投入,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而班级管理又是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 责任心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班级管理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指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种行为只有出于责任,以责任为动机,才有道德价值。”[]以此可推,责任是个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人们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事件屡见不鲜,加之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一模式,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务包办代替,从而造成了许多小学生责任心欠佳,主要表现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学习责任心,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塞责,不爱惜公物等等,小学生诸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着实令人堪忧。不少研究表明,儿童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防止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时期,也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重视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责任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在家庭教育的影响方面,绝大部分研究都将家庭教育的影响归结为当下社会的家庭结构模式,家长对孩子的事情越俎代庖,以致阻碍了孩子责任心的养成。而且,他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造成孩子责任意识薄弱、责任情感淡漠、责任行为欠缺的重要原因。
        那么,对于家庭而言,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笔者认为,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总担心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而全部帮办代办;要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并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要让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对自我价值的判定。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没有做好的,要让孩子及时改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二胎,弟弟妹妹的出现让家里的大孩子有种失落和被忽视感。所以,有二胎的家庭特别要关注小孩的身心问题,在他们身上的投入不能因为有了二胎而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孩子责任心培养的倾注上要一如既往的给予重视。
        以笔者班上一女生为例,本来很优秀的孩子有段时间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整日恍恍惚惚,学习成绩也退步了,通过几次耐心沟通了解到她们家刚增添一个小妹妹,爸爸妈妈无暇顾及她,她心里不平衡,觉得小妹妹夺走了父母对她的爱。于是笔者与她父母联系,跟他们说明情况后建议他们借助此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让孩子参与到照顾妹妹的工作之中,要让她感受到自己是姐姐,是有责任和爸爸妈妈一起关心照顾妹妹的。通过老师的沟通和父母的配合教育,小女生又找回了阳光自信,期末测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责任心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心的孩子才有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关键
        由于学校责任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供了正面引导,所以学校是学生责任心的养成的重要场所。为此,一些国家很重视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方面的作用,他们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公民责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美国的学校德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学生的国家精神的塑造。上世纪年代以后,美国许多教育改革方案都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日本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他们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注重劳动和责任”,并将“自主与自律,自由与责任”纳入了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新加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将道德教育列入学科教学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德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德育课的开展也是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责任品质的培养。
        我国也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很多学校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上收到了不错的成效,真正发挥了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育,一学期来强抓学生的习惯培养,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走;不乱扔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来;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见到老师要注定问好等等,除此之外德育主任每周组织班主任开展相关班队会,制定合理有趣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做文明之星,努力成为文明守纪的小学生。这些看似很小的行为习惯,却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在学生责任心培养上除了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外,还应该把校外的社会资源整合到学校德育体系中,进而增强学校在学生责任心培养上的效果。例如,近期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波及全国,给全国人民以及社会经济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在这危难时期,来自人民解放军、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勇挑重担,不惧危险,赶赴抗“疫”一线,他们用“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畏气概谱写了这个时代最壮丽的战歌。这便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学校可利用这个资源给学生开展责任心教育,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全国各地很多小学生已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深切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当精神,只要学校做好素材的搜集和挖掘工作,发挥好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多层面多角度地加强宣传教育,就能够让责任心这个种子在小学生心里扎下根,就会成为一种小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
        三、班级管理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重要路径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德育计划的实施需要班级的具体落实和有效推进,而班级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学校德育计划,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因此,基于学校教育而言,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的落脚点还是班级管理。笔者认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班级管理,进而实现对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一)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教师应当具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开展班级活动,把责任心培养的教育观念渗透在班级活动中去。通过班级活动的趣味性、多彩性来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促进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班主任还应当将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等权力交予学生,让他们亲身体认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当小学生学习生活在自己主导的教室环境中,身心愉悦,责任欲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促进他们对班级、同学以及他人的关心和责任。
        (二)团建活动的组织能够促进学生责任情感的培养
        现今很多组织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为了使团队绩效产出最大化,培养团体精神往往会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其实这种类似的活动设计也可以应用到小学生的责任心教育活动中去。教师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责任教育目的的团建活动。在团建的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意识到团体、集体的重要性,对于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作用有亲身的经历,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于班级的集体责任心发展。在团建过程中,孩子们既能够体验帮助他人的喜悦之情,还能够体验到团队失利时的失落之情,更能够意识到集体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当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了解他人、帮助他人。这样的交往互动才能够很好的促进小学生们责任情感的体验与发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直观的责任认知、体验真实的责任情感,责任心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发展。
        (三)班级管理的参与能够训练学生责任心的养成
        从当前一些德育课程的实践来看,其共性就是教师完全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欲望和机会被限制,课程内容往往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味同嚼蜡,显然这不利于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既有的德育课程模式。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变主题班会的单一模式,不能将班会课变成班主任一星期的训导课,不能变成优秀同学的表扬课。班会课的主导权应当交给小学生,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班级管理。例如每周的班会课,班干部们可以罗列出班级问题在全班进行自由讨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每一次的班会课来逐渐形成本班独特的班级管理手册,让学生们能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主的管理班集体。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心。
        (四)角色扮演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责任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责任意志的基础、责任行为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如果要想让他们懂得抽象的道理,就必须尽可能的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其产生思想共鸣。对于小学生责任情感培养而言,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直观、具体的手段和方式。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进而更好地将责任认识内化为责任情感。角色扮演的最早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他认为戏剧般的角色扮演能帮助个体真正认识生活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角色是能动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具体事件的具体情节,确定自己扮演的角色所要承的责任,然后通过分析和思考,处理问题、解决困难。角色扮演能够培养学生的移情理解能力,因为“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内心的情绪”[],当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其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责任情景时,他们的“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机制与作为第三者做出客观判断的理由和机制是不同的”[],角色扮演的移情体验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此启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并经历了角色中人物的责任情感和动机,与单纯的填鸭式的责任知识的灌输相比,角色体验更显得真实和生动具体。因此,责任角色的扮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责任体认并将其内化为责任情感,从而达到凝聚内化责任意志的效果。因此,对于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的。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好社会资源的整合,才能最大效果的培养好小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才能使小学生成为从被动负责到主动负责的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2]瓦玉琴.浅谈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石家庄:学周刊,2019(32):36.
[3]殷俊.角色扮演法在小学生责任心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8.
[4]朱小曼.重视对情感能力的培养[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3(3):20.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