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曹莉丽
[导读] 文章以探究式教学概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内涵,
        摘  要:文章以探究式教学概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内涵,系统总结了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并从抛砖引玉、解疑释惑、明理强化、赏识肯定等视角研究了自觉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深入探究四种形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语文   设计原则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设计、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探寻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内化为自己一种思维观念。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重基础知识落实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发展、重视基础及创造性学习发展;教学形式从传统课堂教学重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以讨论式、协作式启发探究为主,重视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
        探究式教学不是让学生“背”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其对实现高中语文教育总目标的意义,使一切教学影响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目的性原则反映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反映了现代教学论关于教学的认识功能、发展功能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一切教学措施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为实现总体的教育目标服务。探究式教学要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成为语文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个性为基础,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从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学习。
    3、实践性原则
        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教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可以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4、科学性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反映阶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对实际教学有指导作用。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探究,实际是要回答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课堂上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1、抛砖引玉,自觉探究
        抛砖引玉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觉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在每堂课开始时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抛砖引玉的环节可长可短,一般以一分钟至五分钟为宜,虽然这段时间相对于一堂课来说所占比例较小,但却至关重要,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一节课的状态。如果能有效打动学生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课堂上讲述内容就容易被学生记住。反之,如果在上课之出学生就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自觉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2、解疑释惑,合作探究
        学生自觉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学生在自觉探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教师只需将学生的所有问题集中起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或两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形式可以分为学生与学生探究、小组与小组进行探究、全班同学集体进行探索三种形式。学生与学生探究可以将范围集中在同桌之间。小组合作探究有利用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大班集体探究可以集中解决学生发现的共性问题,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总之,合作探究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明理强化的过程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学生要通过自觉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会探究方法,对于相似度较高的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即使学习、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扩展、丰富知识的过程。总之,实践探究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赏识肯定,深入探究
        学生在经历自觉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过,对选择的探究方法及探究学习成果容易疑问,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增加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学习的勇气,在以后的学习中处理类似问题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另外,赏识肯定这个环节还可以在学生间组织开展,作为学生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扬,也会增加信心和动力。同时,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通过学生不断地自觉探究,将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见解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眼前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郭宇,陶忠丽.“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式教学的探究[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1)
[3]王承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2007( 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