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维度的关注和投入,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而班级管理又是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班级管理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种行为只有出于责任,以责任为动机,才有道德价值。”[]由此可见,个人责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它在个人的道德养成上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前,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而导致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大多数家庭对于孩子特别是独生子的抚养偏于溺爱,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都被家长包办代替,致使很多小学生的责任感严重缺失,如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理能力,班级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爱心,不爱惜公共财物等等,许多小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令人堪忧。不少儿童教育专家认为,6—12岁儿童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阶段,也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非常关键期,不管是家庭也好,还是学校也好,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那么,怎样正确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责任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在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方面,绝大部分研究都将家庭生活教育的影响归结为当下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模式,家长非常溺爱孩子,在孩子的许多事情上都是越俎代庖,致使在孩子责任心培养何锻炼上严重缺失,进而导致他们在责任上意识淡薄,情感冷漠,行为缺乏。
那么,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应该如何正确培养自己孩子的责任意识呢?笔者认为,家长应该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让家里的孩子做家务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学会生活自理,还要承担家庭责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判定自我价值。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家长要肯定孩子,孩子没有做好的,要让其及时改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尤其是现在许多家庭有两个孩子。弟弟妹妹的出现让大一点的孩子感到失落和被忽视。所以,这样的家庭特别要注意儿童的心理问题。所以,有二胎的家庭特别要关注小孩的身心问题,在他们身上的投入不能因为有了二胎而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孩子责任心培养的倾注上要一如既往的给予重视。
以笔者班上一女生为例,本来很优秀的孩子有段时间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整日恍恍惚惚,学习成绩也退步了,通过几次耐心沟通了解到她们家刚增添一个二宝,爸爸妈妈无暇顾及她,她心里不平衡,觉得是二宝夺抢走走了爸妈对她的爱。于是笔者与她父母联系,跟他们说明情况后建议他们借助此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让孩子参与到照顾二宝中来,要让她感受到自己是姐姐,是有责任和爸爸妈妈一起关心照顾妹妹的。通过老师的沟通和父母的配合教育,小女生又找回了阳光自信,期末测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有责任心的孩子才有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关键
由于学校责任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供了正面引导,所以学校是学生责任心的养成的重要场所。为此,一些国家很重视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方面的作用,他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开展“公民责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美国的学校德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学生国家精神的塑造。上世纪年代以后,美国诸多教育改革方案都把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希望学生能够被塑造成“责任公民”。一衣带水的日本亦十分重视学生责任心的教育,他们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注重劳动和责任”,并将“自主与自律,自由与责任”纳入了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新加坡也是非常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德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我国也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很多学校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上收到了不错的成效。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育,一学期来强抓学生的习惯培养,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走;不乱扔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来;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见到老师要注定问好等等,除此之外德育主任每周组织班主任开展相关班队会,制定合理有趣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做文明之星,努力成为文明守纪的小学生。这些看似很小的行为习惯,却逐渐让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在学生责任心培养上除了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外,还应该把校外的社会资源整合到学校德育体系中,进而增强学校在学生责任心培养上的效果。例如,近期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波及全国,给全国人民以及社会经济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在这危难时期,来自人民解放军、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勇挑重担,不惧危险,赶赴抗“疫”一线,他们用“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畏气概谱写了这个时代最壮丽的战歌。这便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学校可利用这个资源给学生开展责任心教育,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全国各地很多小学生已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深切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当精神,只要学校做好素材的搜集和挖掘工作,发挥好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多角度多层面地加强宣传教育,就能够让责任心这个种子在小学生心里扎下根,就会成为一种小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
三、班级管理是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重要路径
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学校德育计划的实施需要班级的具体落实和有效推进,而班级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学校德育计划,需要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因此,基于学校教育而言,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的落脚点还是班级管理。笔者认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班级管理:
(一)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班级活动应当具有计划性、针对性,教师要有意识的把责任心培养的教育观念主动融入到班级活动中去。要通过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班级活动来吸引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而促进他们责任心的养成。教师还应当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等权力交还给小学生,让他们亲身体认到自己是班集体的小主人。当他们学习生活在自己主导的教室环境中,责任欲就会被强烈激发出来,进而促进他们对班级和同学的关心和责任。
(二)团建活动的组织能够促进学生责任情感的培养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为了培养团体精神,非常注重团队建设活动。这种团队创建理念也可以移植到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上来。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具有极强针对性的责任意识培养的团建活动。在活动设计中,要让小学生能够意识到团体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自己在团体中的亲身的经历能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团建活动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班级集体责任意识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体验不同的心情,比如帮助他人的喜悦,团队失利时的失落等等,进而让他们深刻意识到集体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随心所欲,应该是所有同学齐心协力一致行动。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孩子认真学习掌握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技巧,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交往互动才能有效的促进小学生责任情感的体认与发展,进而发展他们的责任心。
(三)班级管理的参与能够训练学生责任心的养成
当前一些德育课程的共性是教师完全主导,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欲望和机会被限制,课程内容往往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味同嚼蜡,显然,这是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的。我们要及时改变这种德育课程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单一模式的主题班会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把班主任的训导课变为师生的互动课,把学生的批评课转化成学生的激励课。班会课的操演还应当由小学生来主导完成。比如在班会课上,学生们可以一起就班级问题在全班发起头脑风暴开个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心。
(四)角色扮演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责任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责任意志的基础、责任行为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具体性特点,要想让他们懂得抽象的道理,就应该尽可能的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让他们产生认同。对于小学生责任情感培养而言,角色扮演就是一种有效的具体、直观方式和手段。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进而更好地将责任认识内化为责任情感。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认为,戏剧般的角色扮演能帮助个体真正认识生活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由于角色是能动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具体事件的具体情节,确定自己扮演的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然后通过分析和思考,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学生的移情理解能力,“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内心的情绪”,[]当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其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责任情景时,他们的“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机制与作为第三者做出客观判断的理由和机制是不同的”,[]角色扮演的移情体验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以此启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亲身体认了角色中人物的责任情感和动机,与单纯填鸭式的责任知识灌输相比,角色体验更显得真实和生动具体。因此,责任角色的扮演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巩固责任体认并将其内化为责任情感,从而达到凝聚内化责任意志的效果。因此,对于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角色扮演的教育方式是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将家庭教育与学校、班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好社会资源的整合,才能最大效果的培养好小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才能使小学生成为从被动负责到主动负责的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2. 瓦玉琴.浅谈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石家庄:学周刊,2019(32):36.
3. 殷俊.角色扮演法在小学生责任心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8.
4. 朱小曼.重视对情感能力的培养[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3(3):20.
5.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