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语文理想课堂的新感受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张式霞
[导读] 记得有人说过:语文教学是一次美丽的旅行
        记得有人说过:语文教学是一次美丽的旅行。教师就是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奇境的导游,而学生则是紧跟其后的游客。游客只有认真倾听导游的讲述,才能领略景区或奇崛或优美的无限风光。因此从教二十年来,我最看中的是行云流水般地引导过程,最陶醉的是指点江山般地挥洒自如,最享受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后的心满意足。沉浸在如此美景里,我感觉这也许就是教学生活的理想境界了,直到不久前的那节语文课,我却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两周前,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因为今天我要引领学生学习的课文是传统篇目《孟子两章》的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我已教过五遍。其篇章结构,写作特色,情感激励,我早已烂熟于心。以前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短小精悍的文字布局,朗朗上口的句式节奏,耳熟能详的名篇效应,一定能快速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顺着读——译——悟——背的思路走下来,学生能收获徜徉文学经典的体验,而我做教师的自然就会又一次领略到从教路上的“理想”风景。朗读,翻译,质疑,提问——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离下课仅有十分钟了,从讲台上望下去,一张张因大声朗读兴奋而涨红的小脸,书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无不昭示着这节课引领的成功。我当然不会只让学生止步于半山腰的风光,我要带领他们攀登最高峰。我充满激情地引导道:同学们,我们人人都希望成才,但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智慧的孟子在本文中给我们提出了忠告,你能找到吗?齐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我趁机启发:“孟子的观点很显然就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这一观点吗?”我想接下来学生会说“同意”,我会马上让学生拓展几个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学生乐观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勇敢迎击生活中的“暴风雨”,本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声“不——同意”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我想这可能只是个别同学的想法,我想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也能说服他们。

于是,我说:“同意逆境出人才的举手”,令我震惊的是全班响应我的竟然寥寥无几。我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鼓励第一个说“不同意”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理由。没想到他振振有词地说道:“老师,我认为顺境出人才,比尔·盖茨就很顺利”,我无言以对,因为课前我准备了司马迁﹑杜甫﹑贝多芬﹑张海迪……唯独没有准备比尔·盖茨,我不清楚比尔·盖茨的成才路是顺利还是艰辛?我只能再次问道:“还有别的理由吗?”另一位同学说:“大城市的学生生活比我们顺利,高考更容易成功”,又是一个没想到。想一想,自己在一种程式化的教学套套里行走,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如导游一样,相同的路线,相同的解说词,但岂不知适当让游客自己漫步一下,或许能发现新的风景。因此,这节课我没有忙于下结论,而是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主题为“到底是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的辩论会。
        学生没有令我失望,第二天的辩论会开得特别成功。我首先帮学生明确了人才的标准,即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或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才能称之为人才,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不一定是人才。其次大多数人才处于逆境,但也不一定所有的逆境都出人才,顺境也不一定不出人才,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这次辩论不仅帮学生理清了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前五次教学都没能领略到的风景。这是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不仅仅是与文本中的人、事、景、物的阅读对话,更主要的是与课堂上那几十个富有灵性的孩子对话,这种旅程是充满未知期待的,随时随处可能在师生对话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绚烂的“精神风景线”。
        这次的教学经历使我明白:语文课的理想课堂,需要走出白纸黑字的单调,需要突破繁琐问答的樊篱,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在文字之旅中徜徉,在精神之旅中陶冶,在新鲜之旅中发现,一路欣赏语言风光,一路品味语言芬芳,一路采摘语言硕果。语文课就是一次旅行,但教师不只是导游,大胆让学生去发现,相信定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精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