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小古文阅读能力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应丽红
[导读] 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 要]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的小古文教学存在关注不足、教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小古文,或以小古文点睛,或以小古文写作,或让学生朗诵、表演、画画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一、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通过小古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与古代圣贤进行对话,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而且使他们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小古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古文中大量的成语保留至今。背诵小古文时,学生不自觉地就积累了成语及典故。比如,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如: 俯首帖耳、兼收并蓄、含英咀华等。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既能使语言言简意赅,又能锦上添花。
        二、提高小学生小古文阅读能力策略
        1.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之美。
        大声朗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小古文的朗读有多种形式: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师生合作读等等。选择适宜的朗读形式,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通过充分、反复地读,理解含义、内化语言、形成语感。
        例如三年级的《司马光》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跟着老师读,慢慢走进古文的世界。四年级的《精卫填海》,句式简单,均为短句,适合学生自由读,读出停顿,读懂意思。五年级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包含大量的四字短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加上第二小节每句都押“ang”韵,读起来特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是进行有感情诵读,感受古文韵律之美的范文,因此教学中应少一些机械分析,少一些生硬解读,而是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六年级的《文言文二则》人物语言生动鲜明,适合进行个别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等,以创设出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
        2品读——发现古文的传神之美。
        古文是凝练的艺术,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但是用词精炼、形象传神,值得好好品读。如六年级《书戴嵩画牛》一文,有两个“笑”,一是牧童“拊掌大笑”,二是杜处士“笑而然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笑”有什么不一样吗?能否互换?学生通过思考、比较,认识到牧童天真率直,觉得戴嵩画错了,就不加思索地“拊掌大笑”,这是牧童的年龄及性格所特有的动作;而杜处士是一个文人,是一名学者,自然是儒雅有礼的,杜处士的笑应该是微笑、赞许的笑,不可能那么夸张地“拊掌大笑”。因此两个“笑”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性格、身份、年龄、情绪等特点。
        3.探读——探究古文的神秘之美。
        “探”在这里是探究的意思。小古文的词汇、句式和现代文不太一样,学生初读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依旧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
        (1)会读注释。
        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探究文理的环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释。

部编教材中新增的注释部分也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一方面它提供给学生读懂文意的拐杖,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有些注释还提供给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钥匙。如六年级《书戴嵩画牛》一文,看短文本身,是说牧童因为经常和牛在一起,观察到了牛在争斗时的动作细节,指出了戴嵩画作中的不当之处,从而得出结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要仔细观察,向生活学习。可是在注释中编者写到:“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可见,牧童有局限性,短文本身也有局限性,这是因为事物具有多样性,人的认知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接近审美的快乐。
        (2)自由质疑。
        小古文的语言很精炼,词汇具有陌生感,这对学生读懂小古文造成了障碍。由于阅读经验的缺乏,即使有注释的辅助,一些学生想要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读懂小古文,还是有困难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疑而问,等待释疑,是最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发问,不懂就问,然后梳理学生的疑问,提取出教与学的交汇点,展开学习活动。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教学的路径沿着学生的认知需求而延展,学生在阅读、生疑、探究、解疑的过程中,自己逐步揭开小古文神秘的面纱,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喜悦的。
        4.创读——求索古文的创新之美。
        如四年级《精卫填海》一文,文辞简单,给我们留下了阔达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可设计学习活动如下:
        (1)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里的“常”是什么意思?
        (2)精卫不停地“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如果你是精卫,看见木石转眼被巨浪卷走,望着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东海,你会怎么想?
        (4)请你评价一下精卫。创造性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开阔了学生的想象,也帮助学生抵达了文本的深处,实现了阅读的目标要求。
        5.广读——领略古文的多彩之美。
        要增强学生的古文语感,就要多读。适当拓展阅读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素材,在文本阅读中浸润、同化,是最好的学习。如学习《司马光》一文,可引入《曹冲称象》,二者均刻画了一位聪慧少年的形象;学习《精卫填海》,可同读《夸父与日逐走》,二者同是神话故事,同样塑造了一个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的形象;而《书黄筌画雀》可作为《书戴嵩画牛》一课的拓展阅读,两篇文章题材相同,主题相同,学生容易理解,自然读得兴趣盎然。再比如《伯牙鼓琴》讲述的是联想给听觉艺术创造了神奇,而联想同样也能给视觉艺术注入生命,我们可以补充出自《世说新语》的《咏雪》……可见,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等学习策略也适用于小古文学习。
        三、结语
        小古文阅读,体现了小学古文教学的特征,实现了小古文阅读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文言文教学的功利化、知识化倾向,站在审美的立场,带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实践美,甚至创造美,从而使小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2]张玉瑞.浅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77.
[3]于永冰.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式探讨[J].小学生古文阅读辅导(读写双赢),2017(7):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