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应以人文素养和能力培养作为主题轴进行整合,高中历史教学绝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能力培养及学科素养的熏陶。依托名师名著,驰骋历史与现实,让阅读历史成为一种乐趣;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激活思想火花;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从而提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关键词:依托、名师名著、思辨能力
历史是时代精神在“轰鸣着的时代织布机”上为人类编织的一件“有生命的衣服”。历史学科应以人文素养和能力培养作为主题轴进行整合,高中历史教学绝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能力培养及学科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学会思考,引导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在新时期历史的学习中生成一种借助历史名著、名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整合历史知识的学习模式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培育思辨历史的一种方向。
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明辩事理,如何去培育好学生的历史的思辨性,我觉得通过依托名师与名著,整合好课内外历史知识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学习世界历史学专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呈现出一种思辨的历史境界,没有教育人的口吻,把人引入到一种求索的氛围。现就大师在《全球通史》中的有关中国儒家思想的介绍及有关分析思考与大家共同分享,看看他是怎样与过去沟通,怎样与现实对话,看看名师是怎样把注意力转移到批判或分析历史问题,产生出历史的思想的火花,体现历史的思辨性。
一、驰骋历史与现实,让阅读历史成为一种乐趣
关于过渡时期,是对东周时期的探询与解答,从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两方面叙述。如斯塔夫里阿诺斯讲到东周时期时,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如同在印度,是由于铁得到采用。再从铁器发生影响的方式、农业的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铁制工具与农业的关联,到生产率增长、经济商品化、商人和匠人阶级的产生、土地自由买卖、地租问题等经济变革。最后指出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既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他的描绘找到历史事件的节点,并用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元素(生产率、经济商品化和地租等)联结起来,通俗易懂。让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阅读历史成为一种乐趣。
二、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激活思想火花
关于哲学家和经典,大师讲到东周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它使之人联想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类似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这样的阐叙,把读者的想象力解放出来,同时又导出了东周的“诸子百家”。
在探讨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几家学派中,如孔子的学说、道家学说和法家学说采用了文明交流理论、对比分析。有理论上的概括,如孔子学说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法家学说注重实践,改革社会,加强实力,用武力统一国家,注重法律,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
有简明扼要的历史素材如孔子的学说分为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艺术叙述,有儒家、道家和法家简洁的要点式、类比式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的归宿,这样就一目了然,讲活了历史,导出了文明古中国的思想文明自身发展连续性、阶段性和聚合性。还有法家原则成就了秦帝国,但结果引起了一个反作用,“马上的天下,安能马上治之?”的感叹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使读者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激活着人的思想火花。
三、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
关于东方儒家世界的考察坐标是运动变化的体系,大师的境界是把全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为一个逐渐发展的有机整体进行联系与比较。他在整体布局上把儒家世界分布在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新兴崛起的西方世界中考察,并且每一时期都有与其他世界史考察,如在古典文明时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的联系考察中,他写出了古罗马的军事优势,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中国儒家的聚合和连续,也写出了它们的共性,如都从范围有限中心发源地扩展到周边地区——希腊半岛扩展到地中海西部,印度河流域伸展到印度南部,黄河流域延伸到中国南部,铁器工具对农业的作用等,在阐叙共性之时综叙了历史发展的总向,让读者感受到全球化进程,也写出了各自在发展中脉络分明、阶段分明特征,既有纲的作用,又有血和肉,以全球视野阐释历史,打破了地区和民族的界限,让人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
时间会有意无意地揭示人生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经历的变化。这股人世变幻的洪流在以往和未来的流向就是历史思辨的课题,也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依托名师和名著,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辨型方法的指引和培养,引导学生紧扣史料的中心,多种角度地分析问题,能够有逻辑的、有条理地运用可靠史料证据论证观点,能够明确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区别联系,解决历史问题或预测后果。
依托历史名著学习、历史名师的阐叙风格将有助于扩宽学生历史视野,培育历史思辨性,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适应新时期 “课堂革命”的一个联结方向。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作者:叶小兵。
(2)《变革与习俗》作者:阿诺德汤因比 ,2016年第1版。
(3)《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2014年第7版。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亨廷顿,2001年修订版。
(5)《中国通史》,作者:白寿彝,1990年第2版。
联系地址:广东省兴宁市齐昌中学王柳萍转
邮编:514500
手机:15819020870(微信同号)
邮箱:3133087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