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笛在中国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李浩
[导读] 长笛在演奏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将其普及到当今教育当中
        摘要:长笛在演奏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将其普及到当今教育当中。众所周知,当前的民族乐曲艺术发展正处于一个从外延不断到内涵深化的阶段,虽然该项艺术开始受到重视,但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无法真正有效的发挥民族乐曲在演奏专业教学当中的作用。如何来扭转这样一个事实,帮助民族化乐曲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长笛;中国;发展
一、前言
        民族化乐曲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而不断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的义务和责任。自我国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音乐门类民族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西洋音乐的流行,让更多的当代青年人过多的关注当下“潮流”的东西,而这种做法并不能够让人们从音乐聆听和学习当中获得更多深层的东西。因此,研究长笛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历程,梳理其发各阶段的特征及演变的因素,不仅能够提升我国长笛演奏艺术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我国长笛教学艺术的发展,为我国艺术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我国长笛发展的源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潮流下,我国高校教育一直秉承着将传统音乐融入其中的教学理念。长笛这种乐器最初是由一个叫汉德尔以及律利的人发明的。到了20世纪,这种乐器被一个叫做波姆利的人开始大规模生产,直到后来,为了进一步简化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减少成本,他又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而有它所制造的小型长笛被贩卖到各个国家,应用到各种音乐活动当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地位。波姆利充分地认识到决不能够为了达到缩减成本的目标而退化长笛的质量,这样做只能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果都不偿失。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他特别注重对长笛音色和指法的改造,而这也是波姆利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在一段时间之后,波姆利将长笛不断进行改革,最后终于发现了较为标准化的总体长度和内径宽度,来满足音乐使用者的积极体验。所有取得的这一系列成果,都要靠音乐家波姆利自身所拥有的音乐天赋以及不断探索的改革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笛。其实波姆利在那个时间所改革的长笛已经非常的优秀,无论是在音域还是音色方面都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而它的音质更是无法比拟。
三、中国长笛演奏艺术发展的阶段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有许多音乐家利用长笛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家喻户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长笛演奏家王舒璇的《圆舞曲》还有赵季平老师的《大净》。长笛在最开始的发展阶段是用木管制造,之后又用金属制造,常常有人会说,长笛的声音总是能让人想到一望无垠的天空或是大海或是草原,总之是能给人一种舒服的享受感。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长笛的事业也有不同的发展。


        (一)起步阶段
        在刚刚建国的时候,经济建设的落后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大部分的人都会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解放生产力上来,民族文化这一方面则被严重忽视。在20世纪末,经济发展稍有起色,文化也被逐渐重视,长笛演奏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二)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给许多民族化乐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民族化乐曲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平民老百姓生活当中,逐渐变得更加平民化  甚至长笛这一西洋乐器还走入了国门,与国内优秀音乐进行交流,充分吸收国内各民族优秀音乐的因素,给我国的长笛艺术创作理念带来了新的发展。
        (三)曲风形成阶段
        在革命时期,长笛也被很好的应用到革命歌曲的创作当中。由于长笛本身的音质和音色就具有一种悠扬的花腔女高音的特点,所以被越来越多的革命作曲家重视,在很多家喻户晓的革命题材电视剧、电影中的插曲就很好的利用了长笛这一西洋乐器。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利用长笛制作的革命歌曲都具有十分严谨的结构,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具有很强烈的振奋人心的作用,这种类型的曲子确实可以在当今的教育事业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贺绿汀先生的《幽思》。
        (四)百花齐放阶段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宽松起来,对于各种各样的多元文化呈现出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形态,这也给长笛这一西洋乐器的民族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文化氛围之下  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更加新型的作曲理念和作曲工艺,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并不断促进这一民族乐器的发展。长笛的中风格乐曲也越来越多,还出版的专门的长笛中国作品集。但是对于长笛乐曲的民族化进程这些还远远不够。例如黄虎威先生的《阳光灿烂照天山》基本上是现在国内举行的各类比赛和音乐会中演出频率最高的长笛中国作品之一。
四、结论
        长笛艺术在中国经历了几个漫长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长笛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迅速发展的时代,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也给长笛的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适应了信息时代长笛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注重民族化乐曲的传播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课题之一。通过多年来的调查经验表明,经过教学改革之后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原来的被动不断向主动学习相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晖.长笛音乐创作的民族性[J].音乐创作,2018(03):95-98.
[2]李晓迪.长笛现代创作思维中非常规音色的中国雅韵内涵[J].音乐创作,2018(03):99-100.
[3]段一凡.长笛在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变化[J].北方音乐,2018,38(04):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