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李春芳
[导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农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农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当下的教学现状上看,农村中学对以上两项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跟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围绕农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提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村中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能够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农村学校在开展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收获了一定效果,但是总体来看,针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没有被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很难提升。所以,从促进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为了切实提高个体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需要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化构建,找到问题所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创新课堂进行评价
(一)重视长远发展
教学要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促进个体实现能力提升,所以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让个体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强化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教材之外要进行延伸
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要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基础之上,增加更多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让知识点能够实现有效的迁移,这也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路径[1]。例如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热门的环保话题和生态问题渗透到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背景素材的铺垫,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维度了解知识,并且获得实际能力的提升,如果仅仅围绕课本教学的话,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则非常单一,不利于打开思路进行创新能力塑造。
(三)强调课程教材教法的整体性
课堂教学时也要和社会进行紧密联系,拓展知识的维度,并且尽量实现学科之间的联动,避免让各个学科之间形成孤立的关系,只有形成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够让学生实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思维实践,这也是促进课程综合化的有效路径。
(四)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认知基础,在教学时通过平等教学关系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身心平衡发展,学生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得到个性张扬,所以教师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而不是用主观意愿约束学生。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一)考察教师是否善于寻找信息和处理信息
教师要能够具有敏锐的信息敏感,将反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信息搜集起来,并应用于教学中,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二)考察教师是否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完成独立思维,教师要做的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教会学生如何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问题,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完成学习和思考,要注重对个体思维力的激发。
(三)考察教师是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更加丰富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得到灵性和理性的升华,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生硬的说教的话,学生很难被激发出学习兴趣,只有和学生以合作和研究的形式完成学习,才能够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也是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得到更大延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仅仅用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进行定位,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只有挖掘学生的特长,让学生都能够绽放自己的光芒,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2]。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找到针对个体适应性更强的教学方式,将成绩作为评价参考的一部分,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表现,例如课堂反应、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等因素,指定出综合评价的指标,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优势进行评价和鼓励,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以及进取精神,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完善而协调的素质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围绕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阶段性学习目标,对标学生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开展教育时,要能够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上,让学生能够在能力层面不断提升,并且注重对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过程、规范体系,让农村中学教育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并且得到身心的平衡发展。教师也要在教学上不断调整方式,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实现目标,注重课后反馈的搜集,让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所在,激励个体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图.怎样构建"农村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J].情感读本,2017,(8):35-35.
[2]甘阔海.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4)277-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