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蒋申根
[导读]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向21世纪,社会需要各个方向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需要纸上谈兵,而需要动脑动手相结合。小学科学课对年龄阶段小的学生展开科学知识启蒙。在接触科学知识的初期,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这是新课改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课;实验操作

        小学的实验课程所需要的操作是最基础的动手操作。小学科学绝大部分知识都要求学生主动实验、探索、理解、运用。科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会极大的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做出探讨。
一、提高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
1.让学校和老师重视
        国家新一轮的课改把小学自然学科改为科学课,并将其和语数英一起列入考试范围,之前所谓科学课是“副课”的说法也不复存在。之前许多学校存在科学课被语数英等重要学科占用,专职科学教师少,实验室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新一轮的课改明确突出了小学科学课的重要性。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学校领导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家要求的教育重点,发现学校的短处,加大对学校实验室的投入,积极宣传科学课的意义,召集教师群体学习。学校老师也要着力安排科学实验课的推进,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做到与学校同步伐。给学生一点时间,持之以恒,把科学课落实到位。
2.让学生家长重视
        家庭生活是同学们发现科学问题、探索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学生看到家里植物生长的过程,会产生“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养花为什么要浇水、晒太阳”,“花朵的香味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正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正是因为对这些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同学们好奇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呵护。家长此时要转变观念,不要再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无用功,与学习背离,反而要鼓励学生的求知态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学生动手实验,探索科学。这是增进亲子活动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二、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同学们有了兴趣,才会想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但是小学生处在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研究,这是就需要老师的积极介入,引导学生探索实验。
        例如:在“可乐里加入曼妥思”的小实验中会产生奇妙的水柱,小学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定非常好奇,简单的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解了其中蕴含的原理后,学生自己在家长的陪同下也能进行实验。久而久之,多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强化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己实验的自信心,在更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动手实验也不再惧怕,而是积极参与实验。
三、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只充当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对知识的追求不强,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这些都成了同学们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科学实验课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课程,这就解决了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因此老师需要为同学们创造加入科学实验操作中的机会,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思考自己日常穿的衣服经常沾染什么,抛出这个问题后老师和学生一同讨论,在分组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衣服,不同组之后对照实验结果。科学实验力求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对待发现的问题,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用认真严谨的操作解决问题。


四、切实提高教师实验设计的能力
        老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切勿以为寻求复杂或过于简单,针对学生年龄阶段和该阶段的接受能力分层次的设计实验。实验过难会不易上手实践,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过于简单又会让学生飘飘然,从而出现对实验课程不用心的情况。教师在设计实验的同时要考虑到如何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操作方案,不是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老师的操作,反反复复做了无用功。
        例如:在学习《如何加快溶解》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用加热,搅拌,捣碎等方法分别操作,以一个实验为例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对比实验,让同学们学会采用变一个量,定其他量的实验方法。以后遇到问题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操作方案时就会有多种思考。
五、紧抓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
1.实验前确定实验的目的
        做任何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否则只会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才能集中精力去动手实验。实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验证型实验”,即带领学生验证已知的研究成果。
        例如:在“小白鼠只有在空气中才能存活”实验中,针对这一已知结论,引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做好“有氧环境下的小白鼠”和“无氧环境下的小白鼠”两组对照,进而验证上述结论。简单的验证过程,使印在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枯燥,学生也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兴趣,更快速接受知识。
        另一类是“探究型实验”,即用变量定量的方法设计符合预期结果的实验。例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做“绝缘体不导电”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从一系列物品中实验记录哪些材料导电,哪些材料不导电,从而确定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中积极有效地展开实验,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实验时要严格操作
        科学实验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有条件约束的。学生和老师必须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明确操作步骤。实验室有很多危险品,在进入实验室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的好奇心使然,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实验失败。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同时也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验,如在实验前进行注意事项提醒,也可以老师先示范实验,给学生提示重难点等。
3.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总结归纳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技能。从实验现象到整理出结论是培养学生从抽象性思维到具象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对实验的结果从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结论对同学们不是最重要的,培养同学们逐步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才是科学实验课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渴求着新鲜事物。孩子天性活泼,科学课正是学与玩的结合。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好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用手创造,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改提出把科学课的重要性放到了新的层次,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课堂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主人公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同时也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能力,从想做转变到如何去做。如此才能达到训练同学们的思维,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忠明.浅谈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6(04):69.
[2]范尊庆.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培养途径[J].中华少年,2019(08):45.
[3]张荣荣.提高农村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燃烧热爱科学的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79+71.
[4]潘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01):60-61.
[5]范尊庆.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培养途径[J].中华少年,2019(08):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