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2”的新高考改革模式给学生了更多的选择,将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放在了更高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就成为新背景下老师们所面临的最大考研,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展开了研究。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经验,分别从“三观”融合、实验探究、方法迁移、联系实际四个角度切入,并结合新高考制度的新要求,找出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高考 化学学科素养 培养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是学科中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学习了一门学科以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它关系到学生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品质。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中体现为学生运用长期以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的思维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策略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具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关于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化学教学谈了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融合学生“三观”,挖掘课程潜在价值
教育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容器,给他们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事求是以及对客观真理的孜孜以求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进行化学学科教学的同时,必须要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并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课的讲解,当老师在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观特征——化合价的变化推理演绎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时,我们常规的设计思路就是用Na原子与Cl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NaCl以及H原子和Cl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HCl,从而归纳出化合价的变化是电子的转移导致,而电子转移则包含电子得失与共用。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内容止于此,而不去深挖化学理论对于学生的“三观”培养的潜在价值,着实比较可惜。在钠原子和氯原子中,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很容易判断出钠原子和氯原子如果想达到稳定,就需要分别失去和得到一个电子,也就是说,对于钠原子来讲,最外层多的一个电子对于想成为稳定态的它来讲是多余的,而他恰恰愿意把这个多余的电子给了氯原子,二者均形成稳定结构,皆大欢喜,这不正好就说明一个道理:有时候舍得给予和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从中受益,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你成长的累赘。对于氢原子和氯原子来讲,从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看,它俩都希望能得到一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的结构,此时他们选择的则是分别提供一个电子,形成电子对,共它俩共用,这样一来,两个原子都能达到稳定结构,而这是不是恰恰就可以告诉学生另外一个道理:合作就能共赢。当把这些道理在化学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一方面会为之惊讶,更重的是会学到很多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除了可以从化学教材中挖掘出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节约意识都是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及时渗透。
二、落实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分组实验也要开好。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存在抽象、艰涩的术语和内容,让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和应[1]。例如,在讲授“苯”的结构和性质时,主要是以简练的平面形式进行展现,缺乏对化学物质及原理的科学性理解和实验性探究。因此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基于一定的证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变化提出假设与想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有竞争合作的意识,在他们面对不同观念的时候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讲到Na的化学性质——特殊的Na与CuSO4溶液发生2Na+2H2O=2NaOH+H2↑,2NaOH+CuSO4=Na2SO4+Cu(OH)2↓反应的实验教学时,老师可以尝试先不给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而是先让学生们猜猜二者反应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以及可能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什么。通常学生们以为其会发生2Na+CuSO4=Na2SO4+Cu↓的反应,表现为产生铜沉淀。然而,当学生们见证了真正的反应现象后大吃一惊,实验结果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反应十分剧烈并放出大量的热,钠起初浮在液面上,接着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伴随着轻微的爆炸,钠最后消失,溶液中生成蓝色絮状沉淀。与学生认知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蓝色絮状沉淀物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这就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脑能力。
三、注重方法迁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基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转化和引申,同实际问题、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相结合,因为考试内容大多具备比较突出的抽象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其他学科等的联系性[2]。同时老师在化学题目的讲解时应该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解答题目,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举一反三的化学核心素养。当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趣味图片、视频等展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时,因为化学反应的不可见性,所以学生在理解平衡移动原理以及结合该原理进行化学平衡移动分析的时候往往茫然失措,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该原理与物理学科电磁感应部分的楞次定律进行类比,用四个字——“来拒去留”引导学生理解,即:当一个条件改变,那么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朝着减弱该条件的改变的方向移动,通俗点说就是:你外界条件想改我,但是我又不想改变,但是我又没有办法阻止你改变,所以只能竭尽所能得用平衡移动来让你这个条件改变的少一些,比如你加热体系,想让体系温度升高,那么体系能让温度升高的尽量少点的办法就是朝着吸热反应方向去移动,反之亦然;
再比如,在进行焰色反应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金属在焰色反应时各具特色的火焰,以及科普北京奥运会时烟火的五颜六色即是运用了焰色反应的原理等。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思考更多的东西:焰色反应只能使用无绣铁丝或者铂丝吗如果不使用酒精灯颜色反应是否能正常进行钾的焰色反应一定要通过蓝色玻璃片进行观察吗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我们就可以将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对这些相似反应有一个更加系统性的整理,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理论联系实际,延伸学科思维触角
化学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生活经验化学化,将化学理论生活化,并基于此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体现[3]。
例如,生活中的铁生锈(尤其是处于潮湿状态的铁器)是由于铁接触空气通过水形成原电池发生了: 2Fe+O2+2H2O=2Fe(OH)3;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的反应;发生了许多老人骨质疏松,是由于他们缺乏化学元素Ca元素;所谓的鬼火则是白磷由于燃点极低而在空气中发生自燃。当老师在进行化学元素教学的时候,可以类似地从这些生活现象中切入,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加强学生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得到最充分的体现[4]。
总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来说十分重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多鼓励学生探究发现,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论文:
[1]培养学生终身必备的学科核心能力
[2]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3]基于“学科观念”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
[4]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