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付雪
[导读]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新中国70年是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新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我们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深刻理解新中国70年党和人民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所进行的历史性实践、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加自觉而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中国70年;理论创新
        引言
        时光荏苒,新中国已走过70个春秋。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在风浪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7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具体而言,70年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纵观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马克思起初是从哲学的角度切入的,而在这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正是社会关系概念。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深入把握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时代”(毛泽东语)的新纪元。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多国实践还是横向化水平发展,新中国70年则为世界历史提供了纵深化转型发展的实践样本。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事业,无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历史性新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和平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积极利用极其有限的历史条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取得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面对当时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思考、推进理论创新,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观点,开拓了理论创新的科学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准备。《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系统、集中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创新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践中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国情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初级阶段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十三大召开前夕的8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十三大结束不久,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十三大最大的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4深刻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崭新的制度理论体系
        《决定》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体现制度上的自觉与自信,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构建了崭新的制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卓越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制度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指导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制度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既体现在把中国特色的理论思维运用于制度实践的探索中,又表现在制度理论的构建上。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创新性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及其具体内容,强调党的领导在整个制度建设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比如,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整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之中,贯穿于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及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强调制度的人民性,阐明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再比如,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制度经验,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探索与表述上,体现了以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的主体性,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还比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国家核心利益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外交原则。这些制度主张反映了中国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复杂性、规律性、价值性,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特殊性,也吸收了人类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
        结语
        综合本文的全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它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服务,而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人类对自己社会关系的控制,这在根本上要求对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进行控制。就此而言,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和地位,明确这一点不仅有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新华网,2013年12月4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