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及防治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陈瑞
[导读] 未成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
        未成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当他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意识不到,即使明知受到伤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那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具体哪些暴力属于家庭暴力。
一、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界定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十九条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 ,忽视或照料步骤,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结合联合国、国外的相关法律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得出: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是指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同住的其他成年人对其实施的可能造成任何形式的身体伤害、精神伤害、性侵害、疏忽照顾及让其目睹家庭暴力的行为。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并不完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除了直接的身体创伤,更有精神上的伤害值得我们注意。施暴者直接的精神伤害和未成年子女目睹家庭暴力后造成的精神创伤都是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和直接的物理伤害相比,心理上的创伤是造成他们以后生活上产生困难的更重要的因素,治愈他们心理上所受的伤害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二、家庭暴力受害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恐惧、焦虑心理。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缺乏安全感,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表现为退缩和回避,恐惧和焦虑伴随他们的成长。
2.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冲动、暴躁性格。受虐儿童,对他们的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身体和语言攻击。他们对朋友善意的建议表示出愤怒,对其他儿童有攻击行为。有时候,他们对待自己的父母态度也是充满冲动和暴躁。
3.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敌对、仇恨的心理。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破坏行为、敌对、仇恨、反社会行为等。其同伴关系也存在严重困难:这类儿童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敌对和攻击倾向。他们往往对小伙伴友善的接近回报以愤怒和攻击,对同伴的痛苦常表现出不快或愤怒,不是同情。
4. 家庭暴力造成受害未成年人自责、负罪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会自我责难,感觉是自己错了,对不起父母,甚至产生负罪感,虽然生活中倍加小心,但还是屡屡遭受家庭暴力,这会严重扭曲他们的人格。
5. 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无用、低下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缺乏自尊,经常自卑、自我否定,产生无用、低下感,觉得自己什么事情做不成也做不好。
6. 家庭暴力造成受害未成年人过度敏感的心理。受虐待儿童常常显得过分敏感和警觉,对周围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蛛丝马迹都保持高度警惕,并迅速做出攻击反应,他们大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
7. 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厌学、逃学。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在学校和人际交往中问题很多,他们在阅读、语言和数学等学习表现中很糟糕。他们缺乏学习能力,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学习成绩差,很多这样的儿童厌学、逃学。
8. 家庭暴力会造成受害未成年人心理扭曲。

受虐孩子的内心就像一颗核桃,上面布满了沟壑,一生为之沉重。他们的心灵遭受扭曲,他们一生都会是充满暴力,用暴力解决问题。
三、家庭暴力受害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防治
        1. 提高家长的个人素质,切断未成人的恐惧、焦虑的源头。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在遇到冲突和不顺心的事时,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逃避问题。要学会掌握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如推迟愤怒法,当某一事件触发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环境转换法,在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请转换—个环境,注意力和精力也会相应地转移,这样可以使即将失控的情绪得到平息。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对收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很多。通知家长要去发掘孩子的独特天赋,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之自豪。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不足之处,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克服 。
        3. 和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未成年人的敌对、仇恨心理。未成年人受害者与家长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静下心来各自看看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感受;其次是心理换位,有了心理换位,凡事就能看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彼此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再次是心理宣泄,准备好沙袋和手套,实在冲动的时候就打沙袋,或跺脚,或握拳擂墙,或撕报纸、杂志。
        4. 转换负能量,减少负罪感。追寻家庭暴力的源头,家庭成员负面情绪过多、攻击性情绪增长,出于释放能量的需要而产生的暴力行为。这样的情绪如果转化得当,成为正面的能量,就会是利他的、有建设性的,如果释放转化不当,就是暴力,有毁灭性的能量。施暴者有这样的负能量,同时,受害者也会习得和产生这样的负能量,让受害者将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
        5. 耐心倾听孩子的建议,让未成年人感受到尊重。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6. 未成年人要学会倾诉,让自己不再敏感。孩子需要给自己解压,把心事说出来,自己受到委屈,越逃避心理压力越大,学会向老师、同学和亲属倾诉,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7. 家长为孩子做出表率,给厌学的未成年人正确的引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注重言传身教,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应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加强心理引导,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制定合适目标,不断激励孩子学习。
        8. 积极的语言暗示法,让未成年人感觉到正能量。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家庭暴力受害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防治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还可以辅助一些相应的心理训练对家庭暴力受害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治疗。
参考资料:
1.姚路.针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防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舒闻铭.高考生心理减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年.
4. 儿童权利公约. https://www.sohu.com/a/345009241_559605.
         作者简介:陈瑞,1974年12月生,女,祖籍山西运城,硕士研究生学力,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