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标的视域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化学学科而言,通过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化学思维的锻炼,以及往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化学学习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和实验中找到化学的意义,全面提升化学的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此背景下,笔者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与优化措施分析作为选题,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并就当前教学现状提出若干优化建议,助力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最为显著的问题:一是化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框架的限制,课堂教学多是教学学生原理、公式的学习,缺乏实践性教学;二是化学教学互动性较差,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势”,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教学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缺乏探索思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探究,课堂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提升化学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优化措施
(一)重视课前预习,有意识的养成自学习惯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他们在课余时间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最终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于预习环节的重视能力。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都缺乏有效的预习活动,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能够借助更加丰富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能够运用微课堂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各种外在感官都能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含硫化合物”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微课融入到学生的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首先,通过将微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遍能够见到酸雨,教师就需要通过酸雨来向学生传达有关酸雨的消极影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自由的表达各自的观点。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有限认知与生活经验,阐述他们自身对于酸雨的看法。随后,通过微课的形式具体讲解翻译的有关知识。最后,在具体介绍酸雨成分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书本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将微课与学生的预习过程相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大致了解书本的相关内容,为后续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在潜移默化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化学思维
教师在化学教学当中,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思维,比如通过情境创设教学、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例如,教师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关于“量”的教学,学生对“量”的认识还较浅,能够进行定性分析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以便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的目标,了解化学本质,建立化学联系并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渗透化学思维。从化学思维的角度提升化学的核心素养。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研究高中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关于“CO2的验证”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根据其化学反应原理:CO2+Ca(OH) 2=CaCO3↓+H2O。对于这个化学原理,对于学生理解并难度。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将二氧化碳引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的实验操作期间,过量的二氧化碳将会产生新的化学物质碳酸氢钙,这很容易导致沉淀消失。在操作这个过程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关于“量”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化学思维。
(三)增强实验性与趣味性,加强科学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科学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才想要去进行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这种好奇心和欲望保持稳定。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实验性与趣味性,加强科学探究学习。注重实验操作是其核心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展示石灰石的性质相关知识点时,通实验的方式,加强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猜出石灰石的硬度系数较大,同时为学生展示石灰石样品,并邀请学生上台观察并开始实验操作。最后请学生代表用锤子敲打石灰石来验证其硬度大小,让学生猜测其化学原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石灰石化学成分稳定,耐高温。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展示,用提前准备好的酒精喷灯对石灰石样块进行灼烧,充分还原诗词中的煅烧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一是石灰石的组成;二是在煅烧过程中生成的固体产物是什么,通过实验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
【猜想与假设】
A组:石灰石在煅烧过程中生成了氧化钙。
B组:石灰石在煅烧过程中生成了氢氧化钙。
【分组交流讨论】
结论:B组猜想明显错误。原因是反应中没有氢元素的介入,所以该实验的生成产物中不包含氢氧化钙,而应该是生成了氧化钙。
【设计实验方案】
A组:取少量生成物放入试管,向试管内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B组:取少量生成物置于试管地步,向试管内加适量的水,用手握住试探,感觉有无温度变化。加水后观察温度是否上升
C组:向盛有生成物的试管中加水后,滴入适量酚酞,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红。
【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随机选两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取少量煅烧后的石灰石放入试管,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握住试管未发现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在向浑浊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发现液体逐渐变红。
【得出结论】
石灰石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环境下分解,生成的固体产物为氧化钙。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邀请到台上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该学的知识,不见增强实验性与趣味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保证。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与优化措施分析作为选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化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化学教学互动性较差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若干优化建议,如:一是重视课前预习,有意识的养成自学习惯,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化学思维,三是增强实验性与趣味性,加强科学探究学习等教学策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希望提出上述建议能够更好地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标,邵忠德,毕建洪.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绿色化学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03):261-262.
[2]王沛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