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思想史教学中进行       —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冯亥
[导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摘 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为例,具体探讨立德树人的培育。一、究孙中山救国缘起,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品孙中山的救国方案,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三、思孙中山的救国之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四、悟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史;德育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挖掘教材中有关德育题材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路径。在人民版必修三思想史中,德育素材丰富,例如近代中国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挖掘这些人物背后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为例,三民主义亦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他为什么要救国?他是怎样救国的?他救国成功了吗?通过设问突出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一、究孙中山救国缘起,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时,笔者在课堂展示以下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辛丑条约》签订
思考1:《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思考2、你对当时的清政府有什么看法?
        通过问题1,让学生认识到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通过问题2,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卖国的本质。并追问面对这样的政府,如果你是当时的国民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国家的命运以及作为当代青年身上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品孙中山的救国方案,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在讲解三民主义内容时,笔者提供以下表格并让学生完成填空,以此来加深对三民主义内容的了解。
                       
        并在评价三民主义过程中,让学生要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民族主义的评价为例,课堂展示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材料二:“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
                                                                                         ──胡汉民(同盟会会员)
思考1、根据材料一,联系当时的社会性质,有何局限性?
思考2、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打着“排满”旗号?
        通过问题1,让学生关注到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没有明确反帝;另一方面它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站在汉族立场来考虑问题的,而这种局限性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通过问题2,可以得出“排满”口号的提出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能够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当然也要注意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在不断进步的,这从五色旗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它强调五族共和,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通过对民族主义的分析让学生养成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思孙中山的救国之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了吗?笔者通过展示以下两段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材料一:“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912年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时的演说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思考1:概括材料一孙中山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证孙中山的观点。
思考2:概括材料二孙中山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证孙中山的观点。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主义已经实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实现。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后来认为革命又失败了。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前后会有不同认识呢?我们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这体现了孙中山的认识在不断的进步,同时提醒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用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在失败之后孙中山表现如何?学生会答出开展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当然这些斗争结局都失败了。笔者继续追问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做,是自暴自弃还是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在课堂探讨如何看待挫折?让学生从孙中山伟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养成坚韧的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后,孙中山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参加战斗。当然,要取的革命的成功,不能走老路,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对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体现了孙中山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和平”、“奋斗”、“救中国”。
四、悟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你从孙中山身上能学到什么?通过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去感受伟人身上优秀的品质,也通过本环节来实现主题升华,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出孙中山身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品质,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在思想史教学中,及时渗透德育教育,运用教育智慧,从学生认识的根源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认识。并做到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避免刻意的去灌输,使历史课成为思想教育课。在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时,保持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