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 季氏》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习诗歌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1]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注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很好地传递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与阅读鉴赏中,寻求与古人的对话,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当下诗歌阅读教学现状:一是古典诗歌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又因其语言特点,导致学生产生距离感,阅读兴趣不浓。二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堪忧。仅仅依托教参,缺少个性化解读,教法创新性不够。三是高考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加趋于功利化。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时,更加侧重于识记名句和传授一些应试技巧,于是古典诗歌教学就变成了技能训练课,忽视诗歌中渗透的人文性。
针对此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高中诗歌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知人论世,建构文学史框架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要客观而准确地理解文本,就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成为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和素养。
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2]鲁迅曾在评论陶渊明时说,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篇章的是陶渊明,但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的也是陶渊明。“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同是陶渊明,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利用高中三年时间,有目的的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框架,不仅对其当下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提升有益,而且奠定了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基础,对其人生也是相当有益的。
二、合理联想、想象,创设情境
诗歌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对阅读过的文本有自己的生发和感受,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著名学者叶嘉莹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
” [3]那么如何使学生对于阅读的诗歌有自己的体会呢?就需要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读懂诗歌,进入诗歌,学会与文本、与诗人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在“对话”中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里说到的方法有:揣摩诗歌意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联想;创设出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那么抓住诗歌的意象,便能揣摩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写景部分的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而这些意象在诗人的眼里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色彩运用如此绚丽,景物呈现一派生机,一种兴奋喜悦之情,从意象的描述中流露出来。“意境”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诗歌的意象、意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进行鉴赏的切入点,和审美评价的依据。创造意象、营造意境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的意象、诗味浓郁、寄托遥深的意境能构筑诗歌有机的整体,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从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在情境中生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涵泳品味,体会诗美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是需要“涵泳”的。涵泳,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文作品,反复吟咏,沉浸其中,细细体味诗中的内容,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在吟咏中,通过对诗句节奏快慢、声调高低的感知,体味诗人情感的起伏与诗中渗透的优美韵味,加深对诗歌情感世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涵泳的方法,在参透作品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提升阅读诗文的素养。而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课堂上“吟咏”的时间太少。更多时候浅浅读过,集中精力应付试题,寻求答题技巧。这种急功近利的教法是不可取的。而诗歌的“美”是非要在吟咏中才能体会的到的。
因此,教师应该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范读、音频诵读,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学习古典诗歌是一个难点,而在古典诗歌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面对五千年悠悠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坚定地去继承。学习古典诗歌,是我们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我们自身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80.
[3].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