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奚品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奚品
[导读]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而节奏是音乐的重要构成,因此需要加强节奏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热情、提升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乐感,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如何有效开展节奏训练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不同领域的节奏训练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音乐教学目标也在发生转变。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唱歌,还需着重培养学生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能力。节奏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很有帮助。为此,本文从开展节奏训练的必要性入手,提出有效开展节奏训练的策略,希望可以给音乐教师一些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学开展节奏训练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热爱生活。小学生年龄小,在同一事物上的兴趣维持不会太久,并且随着教学推进呈现下降趋势。而节奏训练会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趣味性,感受到音乐的生活性。在节奏训练过程中蕴含生活气息,不仅拉进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十分有趣,从而解放天性,积极投身到音乐学习当中。
        (二)提高学生技能
        音乐不只是传播知识,还要借助乐谱感知音乐的魅力。新课改明确要求小学生要掌握识谱的能力。因此,需要重视识谱能力的培养。节奏作为乐谱的重要构成,加强训练对提升学生识谱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且为今后音乐学习提供基础。此外,节奏训练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节奏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被积极调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在其脑海中构建音乐记忆表象。同时,节奏训练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的规律,这对记忆音乐大有益处。
        (三)培养学生乐感
        乐感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的一种感官,从而带动学生的身体做出反应。每个人都会存在乐感,只是其处于一种潜藏的状态,需要将其挖掘。而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掘学生乐感,让学生面对音乐时更加得心应手,对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都有很大帮助。
        (四)提升学生表现力
        音乐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敢于将内心表现出来。当前音乐课堂上,学生只是简单的歌唱,并没有融入音乐作品当中,更不用说提升表现力。而节奏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让其清楚旋律的变化,也掌握不同音乐风格。理解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让音乐作品变得更具活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五)增强学生创造力
        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音乐教学不单单以传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为目标,还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节奏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条件,比如将不同音符与动物叫声联系到一起。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创造力自然而然会提高。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开展策略
        (一)欣赏领域开展节奏训练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音乐领悟水平也不尽相同。少部分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中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而大部分学生却感悟不出来。教师在开展节奏训练时应着重分析音乐节奏、音乐情绪等要素,这是一个递推的过程。只有学生掌握节奏,才能找出音乐索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不同乐器,将不同声音演示出来。

演示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速度、节拍,帮助学生辨识旋律的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例如在《我是草原的小牧民》一课中,教师说:“请仔细欣赏音乐,将音乐情景描绘出来。”第一次欣赏完音乐后,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描绘了快乐的小姐妹在放牧。”教师说:“再听一次歌曲,歌曲由几部分构成。” 第二次欣赏完音乐后,学生回答:“歌曲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旋律较为欢快,后半部分旋律比较抒情。”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欣赏作品,感受节奏变化和情绪表现。待学生将歌曲理解到位后,教师组织学生以身体作为乐器,表演不同的音乐节奏,进一步感悟出节奏在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里的表现作用。
        (二)表现领域开展节奏训练
        在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增强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除了必要的范唱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作品情绪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训练学生对节奏、力度的把控。与此同时,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唱歌技巧,提升学生的唱歌水平。要想让学生在身心上对音乐作品更加充分体会和理解,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调动身体的律动。比如在《动物说话》一课中,教师通过用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小鸡:X X│X X X│叽叽,叽叽 叽;小鸭:X X│X X X│嘎嘎,嘎嘎 嘎;青蛙:X X│X X X│咕呱 咕咕 呱;喜鹊:X X│X X X│喳喳,喳喳 喳。在模仿中加入律动,并让学生将每种小动物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表现形式不固定,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三)创造领域开展节奏训练
        创造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展节奏训练时要注重情感的传递,帮助学生掌握曲谱。这个过程中,要帮学生掌握作品节奏、旋律等要素,为感悟情感提供基础。音乐创造并不神秘,小学生一样可以掌握。众所周知,学生十分喜爱游戏,将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主题不能脱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打虎上山》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模仿开始前,教师分析这部作品的节奏。作品前期节奏较为紧密、旋律较为舒展,以此表现杨子荣在壮美雪原中策马驰骋的情景。作品中期节奏放缓,趋于规整,以此彰显杨子荣赴汤蹈火的决心。作品后期节奏变得急速,旋律较为紧张,以此烘托杨子荣势捣匪巢的英雄气概。在掌握作品节奏等要素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角色的动作,跟随音乐来进行表演,从而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另外,让学生自愿报名,演唱歌曲。唱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换气是否准确,唱姿是否标准。演唱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乐器来给歌曲进行伴奏创编,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四)文化领域开展节奏训练
        音乐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音乐发展史中不难发现音乐与其他领域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从生活中可以发掘音乐素材,完成音乐创作。音乐是舞蹈的必备条件,很多舞蹈动作都是基于歌曲进行设计。音乐还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发展动态,通过旋律的变化、节奏转变来表现人物内心变化,展现事情的发展动态。以《丰收锣鼓》为例,该作品突显人们丰收时的喜悦,节奏比较欢快。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这份喜悦,同时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来给作品进行伴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乐器融入到《丰收锣鼓》。待创编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利用肢体语言将丰收的景象演绎出来。
        三、总结
        节奏训练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借助节奏训练,实现增强学生欣赏能力、提升学生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会爱上音乐,积极投身到音乐学习、创作当中,谱写人生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朱三妹.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93-94.
        [2]赵奕婷.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22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