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席赟
[导读] 人不是无根浮萍,依赖家庭、社会、国家存在而存在
        摘要:人不是无根浮萍,依赖家庭、社会、国家存在而存在。没有千千万万的小家,就组不成大的国家,国倾覆,人民流离失所,小家也不存在了。家国一体,休戚与共。马克思定义“国家”为:“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这种定义过于突出其政治色彩,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则赋予“国家”以亲情意义,具备人文情怀。本文基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引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应该说,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其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承担起家国情怀培养重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体验、感悟、升华家国情怀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理念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相关的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过于死板。教学内容也局限于教材当中,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更多的疲于记忆各种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全无。长期以往的历史教学并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感,甚至排斥历史学科,由此也就导致了历史教学当中的人文素养极为缺失。更加不用提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教师个人的历史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新的情况适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实现。所以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更多的重视在历史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到与之相对应的家国情怀内涵。比如在讲授课本《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的时候,就应当对于丝绸之路当中的历史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明确丝绸之路是汉朝在大统一的背景之下所开辟的一件极具开创性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沟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被这一开创性事业当中所包含的伟大精神信念所感染到。教师可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相关思想来进行二次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时代当前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逐步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创造历史情境,体悟“家国情怀”
        教师创造历史情境,可以把学生置于历史情境中,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历史情境的创设途径很多。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和视频唤醒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情境;运用故事,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运用问题铺设,刺激学生思维,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创造历史情境。

教师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时,为了能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可以在不同环节设置以下问题:1.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位于地图的哪个方位?2.这里分别是哪些民族的生活聚居区?3.历史上各朝为管辖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什么?4.他们为何要加强对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管辖?5.为什么清朝对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地区运用不同的管辖措施?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围绕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边疆地区,分别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等方面设置问题,以期从这三个维度引领学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领略古代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策略和贡献,以古鉴今,推动学生思维。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解决台湾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历史情境中,从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到回溯历史上解决台湾、西藏和新疆问题的策略,并结合当今时事,由小及大,鉴古知今,带领学生进入家国情境中,感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渗透家国情怀。
三、挖掘教学素材,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史料真实、内容客观,是开展家国情怀教学与培养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原有的教学素材,巧施善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课堂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准备并表演以“巴黎和会”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经过认真的排演,学生将“巴黎和会”中各个国家代表的表现,尤其是中国代表顾维均的爱国情怀充分表现出来,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深深的代入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感受“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也随之而生。
结束语
        伴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历史学科逐步确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家国情怀不仅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归宿。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才可以培养出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敬玉.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29):45-48.
[2]陈梅霞.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以初中历史(部编版)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168-170.
[3]邓焰.宏观立意显情怀微观呈现浸滋养——议厦门市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特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7):7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