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濮阳乡土文化走进初中德育课程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张红霞
[导读]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此同时,乡土文化本身存在的韵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在逐年消失。在初中的教育进程中,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受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今的德育体系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挑战与限制,甚至于有些早已经被初中德育教学所忽略。所以,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呢?如何将乡土文化带入到初中德育课程中去呢?这些是当今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笔者将乡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恰当融合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学;初中;濮阳乡土文化;传承与发扬
         一、基于濮阳乡土文化德育课程的内涵
        “乡土”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家乡的意思,乡土给人们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的感觉,它代表和传承了地方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等。而乡土文化指的就是在某一个地区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人文差异、名胜古迹、文化人物、宗教信仰、当代人文自然景观、语言文化、历史典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服饰差异等。这些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与发扬过来的,我们也应当尽自己所能把这些地域特色努力传承下去,而不应该为了追求所谓的时代潮流而抛弃“它”。我认为这两种观念并不会存在冲突,它们可以并存,所以,在提倡追求新时代潮流的同时,我们同样可以继续的传承与发扬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所以在新时代的初中教学体系过程中,老师应当特别重视初中生对“乡土文化”这一方面的培养,而且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初中教学的德育课程中去,要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有意识的向同学们传输相关的地域特色,让同学们了解乡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濮阳市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与新市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相映生辉。其精华之处在于气势恢宏的澶州古城城墙和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街区。澶州古城,始建于五代,城墙南直北拱,呈卧虎状,故称“卧虎城”。其周长一万二千米,占地二十一平方公里。现在城墙虽已断壁残垣,却连亘不断。濮阳老城仍保持着澶州古城格局。这些都突出体现了濮阳的文化特色。
        其中濮阳市有多个名胜古迹,西水坡遗址、子路坟、南乐文庙以及普照寺等都是濮阳著名的旅游胜地;濮阳市也出现过数不胜数的历史人物,比如荆轲、南霁云都是濮阳市人,其历史影响之大。我们曾经学过大义灭亲、退避三舍等成语都是具有历史典故的,它们发生的地点也都是在濮阳市,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濮阳的乡土文化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因此,大力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二、基于濮阳乡土文化德育课程的价值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土文化正处于消亡的边缘,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才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将“乡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初中教学过程中,将其与初中的德育课程教学相互渗透起来,这样的初中德育教学体系在大力发扬与传承乡土文化这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以后的德育课程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乡土文化只是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将大量的具有优秀传统特色的乡土文化运用到德育课程教学中来,极大的丰富了初中德育课程教学体系。所以,将乡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初中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乡土文化的有利传承与发扬和德育课程教学都具有高效提升的作用。
         (一)接地气
        乡土文化的德育课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与我们的乡土生活联系起来,让道德品行通过我们的生活实际、体验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道德行为。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教育,而教育又恰好为了生活,它们之间息息相关。所谓的教育就是回归我们的生活实际,让初中的德育课程教学体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将德育课程教学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形成道德意识。
        (二)弥补爱
        为什么要说“弥补爱”呢?它又与我们所关注的乡土文化和德育课程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乡土文化包含的方面极其的广泛,而乡土亲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乡土亲情也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道德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乡村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只能就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着,其实这种极度缺乏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家庭关系对初中生的成长影响颇深。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淡、家长对孩子缺乏关心、不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缺乏爱”的后果,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正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有叛逆的倾向,又因为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心等,致使学生极度缺乏安全感,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最终会对他们的性格造成影响,使他们逐渐形成孤僻,有的更为严重的会形成嫉妒和仇恨的心理。所以,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课程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情感上的缺陷。
        (三)促发展
        现如今的德育课程教学,严重的脱离了我们的生活轨道。而且,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都向往城市化的生活,都想脱离乡村气息,进而使乡土文化逐渐消退,这直接的就影响了对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培养。所以,想要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乡土文化,就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德育与乡土文化的双向发展。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这是德育课程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为以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濮阳乡土文化德育课程的开发路向
        乡土文化的德育课程通常指的就是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系统挑选,将乡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初中的教学体系过程中,以便能让学生与老师可以更好的沟通、交流、互动和实践的活动以及其进程的总称。其实,乡土文化本身就蕴藏着德育教学的功能;同样的,德育课程也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发展需要一个具有“过渡”作用的平台,通过教学课程这一个载体就能使乡土文化的价值以及功能得到全方面发展与进步。
          (一)尊重乡土特色,彰显课程品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应当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应当尊重每一个优秀的乡土文化,积极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因为每一个乡土文化都代表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等。因此,我们要学习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教程。
          (二)贴近生活情境,升级乡土教材
        乡土文化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老师将乡土文化运用到德育课程中去,使德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生活的气息,增添了人情味,使学生们可以深入的了解、接触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具有乡土气息的德育课程的兴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老师的课程教学质量。
         (三)树立主体典范,构建支持体系
        老师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要想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乡土文化、更好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等,就需要优秀的教师。只有教师足够的优秀,才能有更大的优势去教导更多出色的学生。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文化精神
        乡土文化确实蕴含了德育教学的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乡土文化都具有德育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这时,需要将乡土文化有意义的部分运用到德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去考察地方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活动,进而上升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依托濮阳乡土文化资源对初中生有效实施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B18260946)部分研究成果】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土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所以,为了更好将其传承与发扬下去,老师们将其具有传承意义的部分融入到初中德育课程教学中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乡土文化,让他们喜欢上并爱上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某些地方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丁慧敏. 利用乡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 中学课程资源,2019,(08):47-48.
        [2]董强. 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顾伟林. 乡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J]. 中国农村育,2019,(19):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