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杨匹梅
[导读] 在教育改革后,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教育改革后,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政府呼吁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德育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主任身为一个教育者,应亲体力行,为同学们做一个好榜样,用爱去包围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积极实施激励策略,用爱去感化学生,照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激励策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激励策略 有效实施
        引言: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其思维和个性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得到别人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而激励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也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思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就能够给予小学生更大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规范自我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在开展实施激励策略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没有用爱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策略没有面对全体学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积极策略的开展。下面浅谈针对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一、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
        1、激励策略没有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去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些老师并没有及时考虑到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制定德育内容和激励策略时便统一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导致一些激励措施超出了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到老师的教育内涵,而这也就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如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等的问题,让激励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进而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2、激励手段缺乏趣味性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是自教育改革后我国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创新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手段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而且趣味性强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最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的手段,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时也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部分小学班主任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开展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式,经常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使用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没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去开展激励策略。这些方式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学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被激励的真实性,这样激励策略的实施是无效的,不被学生所接受的,也限制了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3、激励中缺乏以爱教育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位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与尊重,对孩子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爱是教育的基础,高尔基曾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时,要充分发挥师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爱,从而促进师生交流,起到有效激励学生作用。

然而,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小学班主任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没有对学生做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对于学生是区别对待,如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而对于成绩差调皮的学生老师教育以训斥责骂为主。或者在日常学习中老师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思想,缺乏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想法。而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老师缺乏以爱教育的意识,没有为学生创建爱的学习环境,进而不能有效开展激励策略。
        二、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对策
        1、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展开。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不同的激励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例如,为了提升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班主任可以私下给这些学生提出会回答的问题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的建议,然后再根据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差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并及时给出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给与每位同学更多的机会去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够保护差生的学习自尊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创建爱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老师饱含爱意的评价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爱的喜悦,从而在老师的关爱中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某位同学出现了消极自卑心理时,班主任可以在学生不注意时写一张“加油,你是最棒的!”类似的小纸条放在学生的书本中,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见到纸条时,会觉得很惊喜,也会感受到被班主任关注关心和被肯定被激励的喜悦,从而逐渐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或者在一周学习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小班会,在班会中针对每一位同学这一周的表现给出评价,对其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与鼓励,对出现的问题给出指导建议。这些肯定建议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关注被关爱的,从而激励学生在改善自身缺点的同时变得更加乐观自信。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创建一个充满爱意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激励氛围
        课外活动能够让小学生释放天性,满足学生需求。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去完成德育任务,实施激励策略。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场“种植生命”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亲手种下花草种子。然后,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中医在石头缝里发芽生长开出花朵的视频。通过这些视频,结合这次活动,班主任要让学生知道:一颗种子那么弱小的力量都能努力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开花,那么我们也应该努力成长,不惧困难,让我们的生命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魅力,从而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在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时,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让激励策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而且,老师还需要积极询问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用师爱包围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逐渐形成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质量和激励策略水平,使班主任能够更高效的完成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段春娜.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44-45.
        [2]黎飞玉.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